登录
十年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区旅游开发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暂无评分 作者:傅广海著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ISBN:978-7-5504-3303-8 中图分类:F592.771.4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前言 内容提要 目录页 上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区旅游开发研究 1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及“5·12”汶川地震的发生 1.1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简介 1.2 龙门山脉简介 1.3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 1.3.1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波及范围 1.3.2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展过程 1.3.3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国民经济损失 2 四川省震前旅游业发展及震后旅游业受灾概况 2.1 四川省震前旅游业发展概况 2.2 “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的影响 2.2.1 灾区旅游业生产能力受到毁灭性重创 2.2.2 四川全省旅游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2.3 震后四川省旅游业整体状况 3 “5·12”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各段旅游业概况 3.1 龙门山阿坝段的汶川县和茂县 3.1.1 区位条件 3.1.2 震前旅游业发展概况 3.1.3 震后旅游业损失概况 3.2 龙门山成都段五县(市)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震前旅游业发展概况 3.2.3 震后成都段旅游业受损情况 3.3 龙门山德阳段的什邡市和绵竹市 3.3.1 区位条件 3.3.2 震前德阳段什邡市和绵竹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3.3.3 震后德阳段什邡市和绵竹市旅游业受灾情况 3.4 龙门山绵阳段的安县、北川县和平武县 3.4.1 区位条件 3.4.2 震前旅游业概况 3.4.3 震后旅游业损失概况 3.5 龙门山广元段青川县 3.5.1 区位条件 3.5.2 震前旅游业发展概况 3.5.3 震后旅游业损失概况 4 “5·12”汶川地震灾后地震旅游资源调查 4.1 地震旅游资源界定 4.2 震迹旅游资源 4.2.1 汶川震中震迹旅游资源 4.2.2 都江堰—青城山震迹旅游资源 4.2.3 彭州市震迹旅游资源 4.2.4 德阳市震迹旅游资源 4.2.5 绵阳市震迹旅游资源 4.2.6 广元市震迹旅游资源 4.3 震记旅游资源 4.3.1 文献型震记资源 4.3.2 碑刻型震记资源 4.3.3 纪念型震记资源 4.3.4 展览型震记资源 5 “5·12”汶川地震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5.1 地震旅游资源转化为地震旅游产品的可行性 5.2 地震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5.2.1 保护第一的原则 5.2.2 整合统筹的原则 5.2.3 典型化和差异化原则 5.2.4 居民参与的原则 5.2.5 生态安全原则 5.2.6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3 地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5.4 地震旅游系列产品 5.4.1 核心产品 5.4.2 典型产品 5.4.3 特色产品 5.5 地震旅游产品开发的互补及协调 5.5.1 成都及其周边地震旅游产品开发 5.5.2 地震旅游产品的互补与协调 5.6 地震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 5.6.1 成都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战略 5.6.2 开发地震旅游产品是四川省旅游业恢复重建的最佳切入点 5.6.3 地震旅游产品是成都市及其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引擎 5.6.4 地震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促进四川省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 5.6.5 产品整合策略 5.7 地震旅游产品市场促销策略 5.7.1 地震旅游产品市场促销总体思路 5.7.2 广告促销策略 5.7.3 销售促进策略 5.7.4 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下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区震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7 旅游经济效应相关理论研究 7.1 旅游经济效应的含义 7.1.1 旅游效应的分类 7.1.2 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内容 7.2 旅游经济效应研究 7.2.1 旅游经济效应理论及其测算方法 7.2.2 国内外旅游经济效应研究 7.3 旅游统计 7.3.1 我国现行旅游统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7.3.2 我国现行旅游统计方法和体制的特点 7.3.3 国外旅游统计方法 7.3.4 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核算 7.4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7.4.1 数据来源 7.4.2 处理方法 8 四川省六个重灾市(州)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1 成都市灾后恢复重建概述 8.1.1 城乡住房重建方面 8.1.2 公共设施重建方面 8.1.3 基础设施重建方面 8.1.4 产业恢复重建方面 8.1.5 生态恢复重建方面 8.1.6 精神家园重建方面 8.2 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2.1 城乡住房大变化 8.2.2 各类设施大提升 8.2.3 城镇建设大跨越 8.2.4 三大产业大发展 8.2.5 生态环境大改善 8.2.6 精神家园大重建 8.3 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3.1 灾区民生极大改善 8.3.2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8.3.3 重建监管严格有效 8.4 广元市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4.1 广元市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8.4.2 农村建设和城镇体系重建基本完成 8.4.3 产业与生态重建接近尾声 8.4.4 对口援建基本完成 8.5 阿坝州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5.1 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8.5.2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8.5.3 基础设施、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8.5.4 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8.6 雅安市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8.6.1 受灾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 8.6.2 整体异地迁建城镇初具规模 8.6.3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高 8.6.4 产业恢复重建不断优化升级 8.6.5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9 地震遗址区汶川县旅游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9.1 汶川简介 9.1.1 地理区位 9.1.2 交通区位 9.1.3 旅游区位 9.2 汶川县震前、震后旅游业发展情况 9.2.1 汶川县震前旅游业发展情况 9.2.2 汶川县震后旅游业受损情况 9.2.3 汶川县震后重建旅游业发展成就 9.3 “十二五”期间汶川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 9.3.1 “十二五”期间汶川社会经济情况 9.3.2 “十二五”期间汶川旅游业发展情况 9.3.3 汶川旅游业发展现状 9.3.4 汶川旅游业未来发展思路 9.4 汶川县地震遗址区旅游间接经济效应 9.4.1 旅游带动消费 9.4.2 旅游带动就业 9.4.3 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9.4.4 旅游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9.5 联动效应 9.5.1 社会文化效应 9.5.2 环境效应 10 地震遗址区北川县旅游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10.1 北川简介 10.1.1 地理区位 10.1.2 交通区位 10.1.3 旅游区位 10.2 北川灾后损失情况 10.2.1 “5·12”地震灾害给北川县城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10.2.2 地震造成的旅游业经济损失 10.3 北川县震后恢复重建 10.3.1 北川县震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10.3.2 北川开发地震遗址旅游的必要性 10.3.3 山东对口北川援建投资情况 10.3.4 北川县震后旅游经济情况 10.4 “十二五”期间北川旅游发展情况 10.4.1 北川2011—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0.4.2 北川2011—2015年旅游发展情况 10.5 北川县地震遗址区旅游的间接经济效应 10.5.1 旅游带动消费 10.5.2 旅游带动就业 10.5.3 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10.5.4 旅游优化产业结构 10.6 联动效应 10.6.1 社会文化效应 10.6.2 环境效应 11 地震遗址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1.1 德阳绵竹年画村 11.1.1 绵竹年画村区位 11.1.2 绵竹年画村旅游资源 11.1.3 绵竹年画村旅游业发展成就 11.1.4 绵竹年画村旅游从业人员 11.1.5 绵竹年画村旅游收入概况 11.1.6 绵竹年画村环境效应 11.2 德阳什邡马祖村 11.2.1 什邡马祖村区位 11.2.2 什邡马祖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11.2.3 什邡马祖村产业发展概况 11.2.4 什邡马祖村荣誉 11.2.5 什邡马祖村旅游收入及村民增收 11.2.6 什邡马祖村居民就业 11.2.7 什邡马祖村电商发展 11.3 汶川三江乡 11.3.1 地理区位 11.3.2 交通区位 11.3.3 旅游区位 11.3.4 三江乡旅游发展概况 11.3.5 三江乡旅游经济 11.3.6 三江乡环境效应 11.3.7 典型案例——三江乡草坪村的乡村旅游 11.4 汶川水磨古镇 11.4.1 水磨古镇的旅游区位 11.4.2 旅游景区(点)建设成就 11.4.3 水磨古镇经济效益 11.4.4 水磨古镇居民就业概况 11.4.5 水磨古镇环境效应 11.4.6 水磨古镇的智慧景区建设概况 11.5 北川县吉娜羌寨和石椅羌寨 11.5.1 擂鼓镇吉娜羌寨 11.5.2 曲山镇石椅羌寨 11.6 地震遗址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推荐图书
仲裁与法律(第128辑)
赵健主编
法律出版社
公证论谭——纪念《公证法》颁布十周年文集
北京市长安公证处编
法律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
李聪慧,王屿,杨利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产业规制及其演进研究
李杉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涂装车间课程设计教程
曹献龙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墨海花溪丹霞梦——聚民文秀诗画集
尹聚民,刘文秀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熊伟编著
辽海出版社
摩登新女巫
(美)德博拉·吉尔里著
重庆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