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西诗学“文学性”研究
暂无评分 作者:郭恒等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 ISBN:978-7-5614-9156-0 中图分类:I106.2;I207.22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版权页 目录页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诗学“文学性”内涵 第一节 哲学的旨归:“道与自然” 第二节 生命的流动:“神与气” 第三节 形而下的表现:“情、志、意、境” 第四节 中国文学性的特色:多样与共通 一、文体的多样性 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三、多样性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第五节 中国文学性的变化:“奇、变、新” 第二章 西方诗学“文学性”内涵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内涵 三、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特点 四、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性” 一、英美新批评“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二、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理论内涵 三、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第三章 “隐秀”与“张力”——中西文学“诗性”之核心 第一节 “隐秀”与“张力”内涵的重新界定 一、“隐秀”说的内涵 二、“张力”论的内涵 第二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类同性 一、重视对文本语言层面及“象”的营构 二、注重对文本深层意义的建构 三、“隐秀”与“张力”均属“文学性”的范畴 第三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相异性 一、求美与求真 二、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三、自然会妙与铺陈修饰 第四节 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深层“文化模子”探讨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审美的感悟与科学的实证 二、哲学基础不同:老庄哲学和逻各斯理性主义哲学 第四章 从文学到大文学——边缘与泛化 第一节 从文学到文化 第二节 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学研究的消解 一、文化研究的发源 二、文学“内部研究”走向文学“外部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 二、视觉景观的冲击 第五章 两种文学性的对抗与融合——以中国当代影视改编为例 第一节 中国当代经典改编:对传统美学的“流放”和背弃 一、人物:重“形”而失“神韵” 二、景物:逐“采”而失“意境” 三、情节:求“全”而失“飞白” 第二节 沿波以索源:西方美学注视下的异化与消解 一、视觉追求:对传统意蕴的削弱 二、媚俗倾向:对经典风格的解构 三、唯科学主义:对“尚美”传统的遮蔽 第三节 “杂语共生”与“中体西用”:拯救影视美学“失语”的良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推荐图书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
吴伶,肖毅主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新编会计电算化教程
李焱,熊辉根,唐湘娟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文版3ds Max 2014实用教程
梁峙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治理视阈下美国高等教育回报研究
吴玲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医学机能实验(英文版)
刘爱明,张俊芳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李兴广,林燕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