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1. 矩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为2m×2m,基底附加压力p
0=185kPa,基础埋深2.0m,地质资料如图所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85kPa。通过查表得到有关数据见下表。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
n=4.5m内地基最终变形量最接近
。


- A.110mm
- B.104mm
- C.85mm
- D.94mm
A B C D
B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5条计算

p
0=f
ak=185kPa,

≈4.18MPa,查表5.3.5得

解得Ψ
s=1.282
s=Ψ
s s'=1.282×81.4=104.35mm
3. 在稍密的砂层中作浅层平板荷载试验,承压板为方形,面积为0.5 m
2,各级荷载和对应的沉降量如下;
p/kPa | 25 | 50 | 75 | 100 | 125 | 150 | 175 | 200 | 225 | 250 | 275 |
s/mm | 0.88 | 1.76 | 2.65 | 3.53 | 4.41 | 5.30 | 6.13 | 7.05 | 8.50 | 10.54 | 15.80 |
则砂层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最接近
。
- A.138kPa
- B.200kPa
- C.225kPa
- D.250kPa
A B C D
A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附录C第C.0.5条和第C.0.6条计算作图或分析曲线各点坐标可知,压力为200kPa之前曲线为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

自225kPa以后,曲线为下凹曲线,至275kPa时变形量仅为15.8mm,这时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为

这与判断极限荷载的s/b=0.06有较大差距,说明加载量不足,不能判定出极限荷载,为安全起见,取最大加载量的一半作为承载力特征值。即

4. 某基坑深4.0m,支护结构嵌固深度8.0m,地下水位在地面下2.0m,土层为砂土,γ=18kN/m
3,γ
sat=18.5kN/m
3,ψ=28°,c=0,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计算主动土压力接近
。
- A.856kN/m3
- B.900kN/m3
- C.860kN/m3
- D.890kN/m3
A B C D
A
[解析]

地下水位以上
e
a=σ
ajkK
a=18×2×0.36=12.96kPa
水位处

=18×2×0.36+[(2-2)-(2-2)×1×0.36]×10=12.96kPa
坑底位置
e
a=(18×2+18.5×2)×0.36+[(4-2)-(4-2)×1×0.36]×10
=26.28+12.8=39.1kPa
桩端位置
e=(18×2+18.5×2)×0.36+[(4+8-2)-(8-2)×1×0.36]×10
=73+85.6=158.6kPa

=12.96+52.4+790.8=856.2kN/m
[点评] 按JGJ 120—99规范,基坑以下主动土压力,在水位以下,水土分算时,主动土压力分布为矩形,不随深度而增加,水压力部分为三角形分布。
5. 某构筑物基础底面尺寸为3m×2m,基底中心处的偏心力矩为300kN·m,如图所示,竖向力为260kN,基础埋深为2m,则基底边缘最大压力为
kPa。

- A.416.67
- B.217.86
- C.185.19
- D.277.77
A B C D
C

b/6=3/6=0.5m<e
0 a=

-e
0=

-0.6=0.9m
p
kmax
=185.19kPa
6. 已知悬臂支护结构计算简图(未按比例绘制)如图所示,砂土土性参数:γ=18 kN/m
3,c=0,ψ=30°,未见地下水,图中E
a1、E
a2和E
p,分别表示净主动土压力和净被动土压力,b
a1、b
a2和b
p。分别表示上述土压力作用点的高度。
支护结构的抗倾覆稳定性可按下式验算:


,验算结果符合
。

(A)

(B)

(C)

(D) 所给条件不够,无法进行计算
A B C D
A
[解析] 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一1999)第3.4节、第3.5节及题意计算如下。
基坑底水平荷载为e
a 
反弯点距基坑底的距离h
c 
嵌固端点处的被动土压力为e
p':

答案(A)正确。
13. 某软土场地中正方形承台底边长4.0m,下设四根灌注桩,桩径为0.5m,桩距为 3.0m,桩长30m,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桩基沉降量为50mm,则桩基最终沉降量为
mm。
A B C D
A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第5.3节计算

查附录H表H-5得
C
0=0.031,C
1=1.581,C
2=7.956

s=ΨΨes'=1.427×0.136×50=9.7mm
14. 某工程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已知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为9.0m,设置潜水完整井,井径D=200mm,实测地下水位埋深1.0m,抽水至水位埋深7.0m后让水位自由恢复,不同恢复时间实测得到的地下水位如下:
测读时间(min) | 1.0 | 5.0 | 10.0 | 30.0 | 60.0 |
水位埋深(cm) | 603.0 | 412.0 | 332.0 | 190.0 | 118.5 |
则估算的地层渗透系数最接近以下哪个数值?
- A.1.3×10-3cm/s
- B.1.8×10-4cm/s
- C.4.0×10-4cm/s
- D.5.2×10-4cm/s
A B C D
C
[解析] (1)地下水位以下的有效含水层厚度为H=900-100=800cm;
初始地下水降深S
1=700-100=600cm,时间t在60s、300s、600s、1800s、3600s时的水位降深分别为503.0cm、312.0cm、232.0cm、90.0cm、18.5cm;
抽水井半径
(2)根据题意,渗透系数求解采用潜水完整井水位恢复法,计算公式为:《工程地质手册》P1001表9-3-6中的公式:

计算不同恢复时间的k值如下:

(3)绘制k-t曲线图:

由图得到含水层渗透系数最接近答案(C)。
利用水位恢复资料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在工程中经常用到,计算方法和公式在很多手册上均可查到。本题解题步骤略显繁琐,计算量较大。其实有经验的考生,从k-t曲线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恢复时间的加长,渗透系数越来越趋于稳定,并接近实际值。因此,只需计算最后一个恢复时间的渗透系数值,再选取最接近的答案即可。
本题解答时,也可省略最后一个步骤,不作图,直接从数据变化推断出答案,同样可以得分。
15. 某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解决砂土液化,桩长10m,桩径1.0m,三角形布桩,桩距1.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f
pk=42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sk=120kPa,设置桩后,桩间土承载力提高20%,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接近
。
- A.200kPa
- B.230kPa
- C.250kPa
- D.300kPa
A B C D
C
[解析]

=1.0
2/(1.05×1.5)
2=0.40
f
spk=mf
pk+(1-m)f
sk =0.4×420+(1-0.4)×120×1.2=168+86.4=254.4kPa
17.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基土层的剪切波速如下表所示。按50年超越概率63%考虑,阻尼比为0.05,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40s,则地震水平影响系数为
。
土层编号 | 土层名称 | 层底深度/m | 剪切波速vs/(m/s) |
1 | 填土 | 5.0 | 120 |
2 | 淤泥 | 10.0 | 90 |
3 | 粉土 | 16.0 | 180 |
4 | 卵石 | 20.0 | 460 |
5 | 基岩 | | 800 |
A B C D
B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5.1.4条、第5.1.5条、第4.1.4条、第 4.1.5条、第4.1.6条计算
v
s4/v
s3=460/180=2.56
取覆盖层厚度为16m

场地类别为Ⅲ类。
查条文说明图4.1.6,T
g≈0.4s
多遇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8度烈度时a
max=0.16
T=T
g,a=a
max=0.16
21. 某工程位于8度地震区,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结构自振周期1.2s,土层分布0~2.7m,v
s=180m/s;2.7~5.5m黏土,v
s=160m/s,5.5~10m黏土,v
s=180m/s;10~22m砂卵石,v
s=280m/s;22m以下为基岩,v
s=600m/s;计算地震影响系数α为( )(阻尼比φ=0.05)。
- A.0.053
- B.0.062
- C.0.049
- D.0.07
A B C D
A
[解析] 覆盖层厚度22m,计算v
se按20m计算,

场地属Ⅱ类,场地特征周期T
g=0.35s,α
max=0.16
α=(T
g/T)
rη
2α
max=(0.35/12)
0.9×1.0×0.16=0.33×0.16=0.053
[点评] (1)计算等效剪切波速v
se时,d
0取覆盖层厚度和20m的小者。
(2)查GB 50011—2001规范表4.1.6、表5.1.4-1和表5.1.4-2可得到场地类别,α
max和T
g;
(3)根据结构特征周期丁在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所属段,可由曲线方程得到α值。
24. 某条形基础,宽度1.5m,埋深0.8m,基础持力层黏土,f
ak=180kPa,基底附加压力p
0=135kPa,沉降计算如表,计算沉降经验系数ψ
s接近
。

A B C D
D
[解析] 压缩模量当量值

[点评] 压缩模量当量值公式中△A
i为第工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A
i=

,根据E
S值由GB 50007—2002规范表5.3.5可以用插入法确定ψ
S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