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婴幼儿体格测量和评价1. 婴幼儿的年龄划分在医学上一般是指0~3岁,其中2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3岁称为幼儿期。营养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幼儿进行身长、顶-臀长(3岁以上儿童测坐高)、头围、胸围和体重等形态指标测量,可以用于评价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测量工具和设备 (1)设计测量结果记录表,并指定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 测量人员测量前统一培训。
(2)软尺 仔细检查软尺有无裂缝,制作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用2m长的刻度钢尺检查软尺的刻度是否准确,若2m相差0.5m则不能使用,需更换。
(3)标准量床 应选择平坦的地方放置,围板刻度尺应面向光源(便于读数)。仔细检查两端头板有无松动现象,围板刻度0点是否与头板的头顶面重合,并以钢尺检查围板上的刻度是否准确,一般为10.0cm,误差不得大于0.1cm。
(4)婴幼儿专用体重磅秤 放置于平坦地面上,要求无晃动。仔细检查零点是否准确,若不准确应旋转调节螺母进行校正。用标准砝码检测体重计的测量准确度,要求误差不得超过0.1%。其方法是:以备用的10kg、20kg、30kg标准砝码(或用等重标定重物代替)分别进行称量,检查指标读数与标准砝码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
测量内容和步骤
1.测量前询问
询问婴幼儿姓名、性别、编号、联系方式等,并填表。
2.体重测量
体重:体重在一天之内变化为1~2kg.最适宜的测量时间为每天早晨空腹排便后,条件有困难者也可在每天上午10时左右测量。
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h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坐或卧(1岁以下取卧位,1~3岁取坐位)于秤盘中央。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如被测婴幼儿哭闹厉害,无法配合完成体重测量,可采取减量法进行测量。脱去婴幼儿外衣、鞋袜和帽子,只着背心和短裤,由一名大人抱着在成人体重计上测量总体重,然后单独测量大人的体重,二者之差即为婴幼儿的体重。
操作中要注意:测量读数过程中,不能手扶婴幼儿,同时注意防止婴幼儿身体剧烈扭动。如有特殊原因,被测婴幼儿不能多脱衣物,应设法扣除衣物重量。
3.头围测量
被测婴幼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或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经枕骨粗隆(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操作中要注意:测量时,婴幼儿需脱帽,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不能打折,长发或梳辫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使软尺紧贴头皮。
4.胸围测量
被测婴幼儿取仰卧位。自然躺平,使其处于平静状态。测量者立于婴幼儿右方,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婴幼儿胸前右侧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操作中要注意:测试时应注意保持软尺在婴幼儿后背的位置准确,必要时可由一名助手帮助固定后背软尺位置;各处软尺轻轻接触皮肤,皮下脂肪较厚的婴幼儿,软尺接触皮肤宜稍紧些。取婴幼儿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
5.身长和顶-臀长测量
婴幼儿脱去帽、鞋、袜,穿单衣仰卧于标准量床底板中线上。由助手将婴幼儿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左手握住其双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婴幼儿双侧足跟。读取围板上的刻度即为婴幼儿的身长,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然后,测试者左手提取婴幼儿下肢,使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婴幼儿臀部,读取围板上的刻度读数即为婴幼儿的顶-臀长,以“cm”为记录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操作中要注意:在身长测量过程中应保持婴幼儿头顶至足跟呈一条直线,同时要防止婴幼儿出现身体扭动等现象。
任务二 成年人体格测量和评价1. 成年人最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是身高、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和皮褶厚度等,其中以身高和体重最重要,因为它综合反映了蛋白质、能量以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利用和储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育和潜在能力。上臂围可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它与体重密切相关。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测定部位有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等,可分别代表肢体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对判断肥胖和营养不良有重要价值。
测量工具和设备 (1)设计测量结果记录表,并指定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 测量人员测量前统一培训。
(2)卷尺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刻度可读至0.1cm。
(3)皮褶厚度计 皮褶厚度计又叫皮褶计,有刻度读数的,也有直接数字显示的。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外形有差异,但原理都是一样的,使用前需要进行校正。
(4)成人身高体重计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
(5)被测者的准备 被测者应尽量地裸露要检测的部位。天气暖和时可完全裸露左上肢,天气寒冷时将外套、毛衣的左袖脱下,内衣左袖卷至肩关节处。
(6)场地的准备
①桌子、凳子、必要时准备床,测量儿童腹部皮褶厚度时需要儿童平卧在床上。
②由于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测量需要尽量地裸露,在气温低的情况下测量一定要在房间内进行,并采取保暖措施。
测量内容和步骤
1.上臂围测量
①受试者自然站立,肌肉不要紧张,使体重平落在两腿上。
②被测者充分裸露左上肢,手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③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身后,找到肩峰、尺骨鹰嘴(肘部骨性突起)部位,用软尺测量并用油笔标记左臂后面从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当然,操作熟练后可直接定位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
④用软尺起始端下缘压在标记的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水平围绕一周,测量并读取周长。
操作中要注意:
①受试者要自然站立,手臂自然下垂,肌肉不要紧张。
②位置要定位准确,否则测量结果偏差较大,若位置在上臂远端,结果会偏低。
③一般都测量左侧手臂,但也有测量右臂的。
2.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测量
①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②测试人员站在被测人员的背面,找到肩峰、尺骨鹰嘴(肘部骨性突起)部位,并用油笔标记出右臂后面从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经验丰富者,可省略此步)。
③在标记点上方约2cm处,垂直方向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④右手握皮褶计,在该皮褶提起点的下方1cm处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测量时皮褶计应与上臂垂直,右拇指松开皮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充分夹住皮褶。
⑤在皮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记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0.1mm。
⑥要连续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3.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测量
①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测试人员站在被测人员的对面或侧面。
②受试者上臂放松自然下垂,测试人员取肱二头肌肌腹中点处(基本与乳头水平,在肱三头肌的对面),为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上1cm,并用油笔标记出该点。
③顺自然皮褶方向(垂直方向),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磅秤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其余操作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测量方法。
4.肩胛下角皮褶厚度测量
①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测试人员站在被测人员的背面。
②测试人员用油笔标出肩胛下角位置。
③在右肩胛下角下方1cm处,顺自然皮褶方向(即皮褶走向与脊柱成45°),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其余操作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测量方法。
5.其他部位皮褶厚度的测量
此外还可以测量髂嵴上部(在腋中线上,髂前上脊与肋下缘连线中点处)皮褶厚度,测量时肩、臂自然放松,向内下方,与水平成45°角进行测量。
另外,也可测量腹部(脐右侧2cm)皮褶厚度,垂直方向提起皮褶进行测量。
6.注意事项
①由于每个测量者对解剖位置的确定存在差异,而且测量时手法的不同,这些都是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测量者之间的误差,在调查时事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②把皮肤与皮下组织一起夹提起来,但不能把肌肉夹提住。
③测量者每天工作开始前,及时从仪器箱中取出皮褶厚度计;每天工作完成后,将皮褶厚度计装入皮褶厚度计盒中,并放入仪器箱中保存。
任务三 尿液检测结果分析1. 尿液检测包括了尿常规检测、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计数、尿蛋白定量等项目。因此尿检不等同于尿常规检查,但平常通俗所说的“尿检”多指查尿常规检测,本文的“尿液检测”也指“尿常规检测”。
检查目的 (1)职业病的辅助诊断 如急性汞中毒,慢性铅、铬、镉中毒等。
(2)协助诊断由于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 如糖尿病、胰腺炎、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3)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 如结核、结石、肿瘤、血管、泌尿系统炎症、淋巴管病变及肾移植等。
(4)健康普查和家庭监护
一、尿检常规检查 1.标本的采集 用清洁容器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200mL,最好以清晨第一次尿液。成人女性留取标本时,应避免月经与白带混入尿内。不能立即送检则应先储存于冰箱中。
2.尿常规检测 包括尿液的一般性状、化学成分及沉淀检查。
正常尿液成人每日约1500~2000mL,颜色呈淡黄色、透明、少许氨臭味,尿比重约为1.010~1.025。如有泌尿系统感染,尿液会变混浊、恶臭,糖尿患者的尿液则呈烂苹果味。急性肾炎、高热、脱水、糖尿病等尿量少、比重高;慢性肾炎晚期尿比重常在1.010以下。
3.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尿糖及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4.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包括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盐类结晶等。尿中有大量白细胞说明泌尿系统有炎症;有大量红细胞说明尿血,常见于结石、结核及肿瘤;尿中出现管型,说明肾脏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如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则说明有尿路结石的可能。
二、尿检化验单 尿检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测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各指标的意义。
表 尿常规检查各指标意义
|
名称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 |
酸碱度(pH) |
4.6~8.0(平均值6.0) |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
尿比重(SG) |
1.015~1.025 |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
尿比重(SG) |
1.015~1.025 |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
尿胆原(URO) |
<16 |
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
隐血(BLO) |
阴性(-) |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
白细胞(WBC) |
阴性(-) |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
尿蛋白(PRO) |
阴性或仅有微量 |
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变 |
尿糖((GLU) |
阴性(-) |
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
胆红素(BIL) |
阴性(-) |
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
酮体(KET) |
阴性(-) |
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泻 |
尿红细胞(RBC) |
阴性(-) |
阳性提示可能泌尿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等 |
尿液颜色((GOL) |
浅黄色至深黄色 |
无色尿提示可能有糖尿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尿崩症 白色尿提示可能有肾盂肾炎、膀胱炎、肾脓肿、尿道炎 蓝色尿提示可能有霍乱、斑疹伤寒,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症、 维生素D中毒 绿色尿提示可能尿内有铜绿假单胞菌滋生,或胆红素尿放 置过久.氧化成胆绿素。 红色尿(血尿)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上百种疾病可以引起血 尿,要正确诊断并不那么容易 |
|
任务四 粪便检测结果分析1. 粪便检测是临床常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较直观地了解胃肠道一些病理现象,间接地判断消化道、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分为肉眼一般性状观察、镜下检查和化学检查。
粪便检验的主要目的 ①了解消化道以及肝脏、胆道、胰腺等器官有无炎症、出血、溃疡、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等。
②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判断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功能。
③分析有无肠道致病菌或肠道菌群失调,以防制肠道传染病。
④粪便隐血实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过筛实验。
一、粪常规检查 (1)标本的采集 选择新鲜粪便,避免尿液等污染;选择黏液或脓血的异常成分;必要时可用肛诊指采标本,但不能采用灌肠或服用油类泻药的粪便;若检查寄生虫可根据特殊要求取标本。
(2)一般性状
正常情况:成形、柱状、软。
异常:柱状且硬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状便见于食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淘米水样便见于霍乱;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黏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血样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黏液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3)镜下检查
①细胞。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肠炎时白细胞小于15个/高倍视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大于15个/高倍视野,甚至满视野。肠道下段炎症(如结肠炎、菌痢)及出血(息肉、肿瘤、痔等)可见红细胞。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并伴有夏克-雷登结晶;菌痢及直肠炎症时,可见巨噬细胞;大肠癌病人粪便中有时可找到癌细胞。
②食物残渣。正常可见少量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和脂肪小滴,若其增多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如胰头癌等)。
③肠道酵母菌。正常可见人体酵母菌及普通酵母菌,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见白色念珠菌。
④寄生虫类。人体感染不同寄生虫,粪便中即可出现相应虫卵,常见有蛔虫卯、钩虫卵、蛲虫卵、中华分枝睾吸虫卵、姜片虫卵及阿米巴滋养体等。
(4)化学检查包括
①隐血实验。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分解破坏以至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故称为隐血(OB),现多用特异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正常人便OB阴性,当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时,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肿瘤、炎症等,便OB呈阳性,甚至强阳性。但此实验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假阳性,必要时可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复查。多次便OB检查阳性,应警惕胃肠道肿瘤的可能。
②粪胆素定性实验。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粪胆素(又称尿胆素)。粪胆素能与汞结合成红色化合物,红色深浅与粪胆素含量成正比。正常粪便呈阳性反应(红色);溶血性贫血时呈强阳性;胆总管梗阻时呈阴性反应(不显红色)。
③粪胆原。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表观: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二、粪检化验单 粪检化验单是分析接受粪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来说明各指标的参考值。
表 粪常规检查各指标参考值
|
检查项目 |
参考值 |
性状 |
成形、柱状、软便 |
气味 |
臭味 |
黏液 |
少量不易见 |
白细胞(WBC) |
不见或偶见 |
红细胞(RBC) |
无 |
上皮细胞 |
少量 |
巨噬细胞 |
无 |
肿瘤细胞 |
无 |
脂肪小滴(中性脂肪) |
少见 |
淀粉颗粒 |
少见 |
肌肉纤维 |
少量 |
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 |
不量 |
结缔组织 |
少量 |
结晶 |
少量磷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结晶 |
细菌 |
以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肠球菌为主要菌群 |
真菌 |
有人体酵母菌 |
寄生虫卵(FSOF) |
阴性 |
隐血试验(OBT) |
阴性 |
胆红素 |
无 |
粪胆原和粪胆素 |
少量 |
任务五 血样检测结果分析1.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
血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 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 1.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的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2个步骤。
(1)标本的采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自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
因此,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EDTA-Na
2,EDTA-K
2,EDTA-K
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血管采集静脉血。
无论镜检或是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绝大多数的对标本稀释的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或末梢血液(10~40mL)即可制备成通常所说的预稀释标本。多数情况下,预稀释标本的制备适用于末梢血的血样。
2.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在进行血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用血液计数是困难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均需经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血细胞的检验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的数量过少,这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3.标本的储存 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存入至24h。
三、血常规检查各指标参考值 血常规检查参考指标及意义见表1-1。
表1-1 血常规检查参考指标及意义
|
项目 |
正常 |
异常 |
数值 |
单位 |
高 |
低 |
红细胞 (RBC) |
男性4~5 女性3.5~4.5 |
1012/L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 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 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
贫血,出血 |
血红蛋白 (Hb) |
男性120~150 女性105~135 |
g/L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 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 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
贫血,出血 |
白细胞 (WBC) |
4~10 |
109/L |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 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 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 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 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
中性粒细胞 |
50~70 |
% |
细菌感染,炎症 |
病毒性感染 |
淋巴细胞 |
20~30 |
% |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 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免疫缺陷 |
血小板 (PLT) |
100~300 |
%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 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 症,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 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 后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 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 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 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 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血沉 |
男性0~15 女性0~20 |
mm/h |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 血,结核病 |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
网织红 细胞计数 |
0.5~1.5 |
% |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 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 性贫血,白血病 |
|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参见表1-2。
表1-2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
|
No. |
项目 |
结果 |
参考区间 |
单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白细胞(WBC) 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HGB) 血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 血小板(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压积(PCT)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淋巴细胞比率(LY%) 单核细胞比率(MO%) 中性粒细胞比率(NE%) 淋巴细胞(LY) 单核细胞(MO) 中性粒细胞(NE) |
9.0 4.0 113.0 31.3 78.8 ↓ 28.5 361 ↑ 14.0 147 7.0 0.100 18.4 ↑ 71.50 ↑ 11.40 ↑ 17.10 ↓ 6.40 ↑ 1.00 ↑ 1.60 |
4.0~10.0 3.5~5.5 110.0~160.0 30~50 80.0~100.0 26.5~33.0 320~360 0.0~15.0 100~300 6.5~12.0 0.100~0.270 10.0~18.0 17.00~48.00 1.70~9.30 42.20~75.00 0.70~4.90 0.10~0.90 1.50~7.20 |
109/L 1012/L g/L % fL pg g/L % 109/L fL % fL % % % 109/L 109/L 109/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