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在职法律硕士联考分类模拟66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党特征的是______。
A.政党都有一定的政治纲领
B.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C.政党都具有纪律性
D.政党只能存在在野党和执政党两种划分
A
B
C
D
D
[精解] 政党的特征包括:第一,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第三,政党具有组织性;第四,政党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只有D项不是政党的特征,而且说法本身也是错误的,因为政党还有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划分,故选D项。
2. 甲、乙签订种类物买卖合同,如果甲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故意将标的物转让给丙,则
。
A.甲的行为构成预期违约
B.甲仍然不能免除交付同种标的物的义务
C.乙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
D.乙可以行使代位权
A
B
C
D
B
[解析] 甲将种类物卖给他人,并不意味着买卖合同不能履行,因为甲完全可以用同种类、同质量的标的物代替履行,因此,甲的行为不构成预期违约。故A项错误,B项正确。既然甲可以以种类物代替履行,那么就不意味着甲有财产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和丧失商业信誉的情形,乙也就不能主张不安抗辩权,况且乙也未必是先履行方,故C项错误。代位权行使的条件必须是债务已到期,且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从本题表述的情况看,根本找不到行使代位权所具备的条件,故D项错误。
3. 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表述的事实中,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是______。
A.甲向乙的保证人表示,乙已经到了还款期限
B.丙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丁偿还欠款,但被人民法院依法驳回起诉
C.戊向与借款合同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表示,他将按期归还自己的欠款
D.因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庚无法向辛履行债务
A
B
C
D
A
[精解] 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起诉、申请仲裁、申请调解、请求和认诺等。但当事人起诉后又撤诉,或者被人民法院依法驳回起诉,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虽然当事人行使请求权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但该请求须向债务人本人或者债务人的保证人、财产代管人、代理人提出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如果向与本债务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提出请求,或者债务人向与本债务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都不能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故选A项。
4. 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是______。
A.不当得利
B.日落
C.流星坠落
D.梦游
A
B
C
D
A
[精解] A项属于民事法律事实。B项、C项和D项都属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民事法律事实。
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民国民法》债编内容的是______。
A.商行为
B.商业登记
C.公司
D.保险
A
B
C
D
A
[精解]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分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其中,债编内容包括债之通则、各种之债。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故将公司、海商、票据、保险、商业登记等实行单行立法(“民商合一”的意思就是在民法典之外,对于商事法律采取单行立法,如日本和我国目前的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民商分立”的意思是在民法典之外另行编纂商法典,如目前德国等国家采取的就是这种民事立法体例)。但需要注意,由于当时的民法学家认为,商行为和商法总则就是债的内容,故将商行为和商法总则列入民法债编之债通则中,故商行为属于民法债编内容。故选A项。该题难度较大。
6.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大元通制》是元英宗时期制定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
B.“五朝会典”是指《唐六典》、《明会典》、《大清会典》等五个朝代的会典
C.明朝实行“重其所重”原则,加重了对伦理教化犯罪的处罚
D.清朝的秋审是对京师附近斩绞监候案件的复审
A
B
C
D
A
[精解] B项错在:五朝会典仅指《大清会典》中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五朝编纂而成的会典,而不是某五个朝代的会典;C项错在:对于伦理性犯罪,明朝采取“轻其所轻”的刑法适用原则,而不是“重其所重”的刑法适用原则;D项错在:清朝的秋审是对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的复审,对京师附近斩绞监候案件的复审是朝审。
7. 甲、乙系夫妻,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书面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则______。
A.若甲因抚育子女付出较多义务时,离婚时甲有权请求乙予以补偿
B.对于乙所负的债务,甲有义务清偿
C.对于甲所负的债务,双方都负有清偿义务
D.若甲、乙离婚,法院应当根据财产的具体状况,照顾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A
B
C
D
A
[精解] 《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据此,选A项。《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据此,B、C表述都不正确。《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本款规定适用于夫妻共同财产,故D项表述不正确。
8.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______。
A.表面联系
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一般联系
D.普遍联系
A
B
C
D
B
[精解] 从哲学上看,因果关系是指现象与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引起其他现象的现象称为原因,被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应当注意,刑法学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发生在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这两种特定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故选B项。
9. 下列关于政治避难权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A.法国宪法最早规定了有关政治避难权的内容
B.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避难要求,必须是由于政治原因
C.对于在中国境内接受政治避难的人,应当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
D.在我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人,仅限于外国人
A
B
C
D
C
[精解] 政治避难权,又称为“庇护权”或者“居留权”,是指一国公民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其进入该国居留,或者已经进入该国而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经该国政府批准而享受的受庇护的权利。法国1793年宪法最早确认了受庇护权,故A项表述正确。我国规定的政治避难权的内容包括:(1)政治避难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避难要求,必须是由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犯罪;(3)我国政府对政治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政治避难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中国境内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政治避难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可见,C项表述错误。
10. 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以及教唆犯、帮助犯的犯罪构成可以归入______。
A.派生的犯罪构成
B.复杂的犯罪构成
C.空白的犯罪构成
D.修正的犯罪构成
A
B
C
D
D
[精解] 根据犯罪构成的形态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标准,根据故意犯罪在行为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预备、中止、未遂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体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况下,对基本犯罪构成中个别要件的具体要求作相应的修改或者变更后形成的犯罪构成。也就是说,修正的犯罪构成,主要是指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等故意犯罪过程中几种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和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构成。故选D项。
11. 某饮料公司生产的一种酒精饮料,使用的商标名称为“香槟”酒精饮料。商标局认为其使用的商标侵犯了法国香槟地区生产的“香槟”酒商标注册的专有使用权。商标局对法国香槟酒采取保护的原因是该商标属于______。
A.联合商标
B.防御商标
C.集体商标
D.证明商标
A
B
C
D
D
[精解] 一般说来,证明商标主要是用来保护产地标志、原产地证明或者地理标志的商标。例如,瑞士的钟表、古巴的雪茄、哥伦比亚的咖啡、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俄罗斯的伏特加、法国香槟地区的香槟酒、中国贵州的茅台酒等,故选D项。联合商标一般不具有证明作用,故排除A项。防御商标是同一商标用在不同商品上,故排除B项。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如纺织协会成员共同使用的生产或者服务商标,故排除C项。
12. 按照唐律的规定,流3000里的囚犯减一等处刑,该囚犯判处的刑罚应为______。
A.流2500里
B.流2000里
C.徒3年
D.杖一百
A
B
C
D
C
[精解] 唐朝对减一等处刑的处理方法是:凡加刑,依次递加一等;凡减刑,依次递减一等。但加刑时,一般不加至死刑,个别加至死刑的,则处绞刑而不处斩刑。减刑时,二死(斩、绞)、三流(流3000里、流2500里、流2000里)各同为一减。即斩减一等,不是处绞刑而是流3000里;流3000里减一等不是处流2500里,而是处徒三年。故选C项。
二、多项选择题
1. 近代以来的法治概念的内容包括______。
A.法律至上和法律公开
B.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
C.保障权利和自由
D.实行“正当程序”
A
B
C
D
ABCD
[精解] 近代以来的法治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至上和法律公开;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保障权利和自由;实行“正当程序”。
2. 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B.《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法经》开创了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D.《法经》中最能体现立法宗旨的是《盗法》和《贼法》两篇
A
B
C
D
ACD
[解析] B项错在: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而不是《法经》。
3. 下列共同犯罪人可以认定自首的是______。
A.胁从犯供述自己被胁迫情况下实施的犯罪,但未供述所知道的胁迫自己犯罪的胁迫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B.次要的实行犯供述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与自己共同实施犯罪的主犯和胁从犯的犯罪行为
C.帮助犯供述自己实施的犯罪帮助行为,以及自己所帮助的实行犯的犯罪行为
D.教唆犯供述自己的教唆行为,以及所了解的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后实施的犯罪行为
A
B
C
D
BCD
[精解] 由共同犯罪的特性和自首的本质所决定,共同犯罪人在自首时供述的罪行,包括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自己确实了解的、与自己的罪行密切相关的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罪行。从犯分为次要的实行犯和帮助犯。次要的实行犯应供述的罪行,包括犯罪分子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与自己共同实施犯罪的主犯和胁从犯的犯罪行为。帮助犯应供述的罪行,包括自己实施的犯罪帮助行为,以及自己所帮助的实行犯的犯罪行为。胁从犯应供述的罪行的范围,包括自己在被胁迫情况下实施的犯罪,以及所知道的胁迫自己犯罪的胁迫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教唆犯应供述的罪行的范围,包括自己的教唆行为,以及所了解的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之后实施的犯罪行为。故选B、C、D项。
4.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包括
。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
B.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
C.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的形成
D.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的传播
A
B
C
D
ABCD
[解析] 宪法在近代产生不是偶然的,具有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最后,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的发展,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的传播,为近代宪法的产生造就了思想条件。可见,备选项都应选。
5. 下列有关宪法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
A.宪法关系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B.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价值关系
C.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形式
D.宪法关系是现代社会法律关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A
B
C
D
ABCD
[精解] 宪法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宪法关系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故A、D项正确。宪法不是单纯地对社会中某一特定的关系予以调整,宪法自身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即宪法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从限制国家权力以防止其滥用从而实现公民权利保障这一着眼点人手的。所以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价值关系,而且是一种民主的关系。故B、C项正确。
6. 关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正确说法是
。
A.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的毒品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计算,不以纯度折算
B.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构成犯罪没有数量上的要求
C.因犯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D.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加重处罚
A
B
C
D
ABC
[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构成犯罪没有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毒品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计算,不以纯度折算,故选A、B项。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应当从重处罚,故排除D项。根据我国《刑法》第356条的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故选C项。
7. 追究法律责任时,坚持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就要求______。
A.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B.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具体情节相适应
C.法律责任的轻重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D.法律责任的有无与行为人的主观态度相适应
A
B
C
D
ABC
[精解] 法律责任的轻重与种类应当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而不是与其主观态度相适应。
8.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享有修改宪法提议权的主体是____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中共中央
D.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A
B
C
D
BD
[精解] 根据《宪法》第64条第1款的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可见,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但无权提议修改。中共中央属于政党机关,无权直接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宪法议案,只能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故选B、D项。
9. 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确立的罪名有______。
A.战争罪
B.反革命罪
C.盗匪罪
D.破坏边区罪
A
B
C
D
AB
[精解] C项和D项为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罪名。
10. 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行为中应当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有
。
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遗嘱的行为
B.无权代理人实施的表见代理行为
C.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D.代理人违反代理规则而滥用代理权的行为
A
B
C
D
AD
[解析]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主要包括三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出其认知能力范围的合同行为、无权代理行为和无权处分行为,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非合同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结婚、收养、立遗嘱和设立遗赠等行为,则应当认定为无效。滥用代理权的行为属于无效代理。
三、案例分析题
被告人黄某,男,28岁,农民;被告人王某,男,23岁,农民。
被告人黄某与王某系一起长大的近邻。二人本都生活于穷困潦倒之中。突然有一天,黄某发现王某已今非昔比,乃悄悄请教致富秘诀。王某碍于多年朋友之情面,坦言自己正从事贩毒活动,并进而向黄某鼓吹了一通诸如“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之类的“至理名言”。在王某的“开导”下,黄某蠢蠢欲动,便和王某一起从他人处购得50克纯度为50%的海洛因。为了增加数量,黄某和王某又在海洛因中掺入50克西药“头痛粉”,并转手以每克12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其间由王某联系下家并交接毒品,黄某在一旁“学习”技巧。其后,黄某开始单干,索性以“头痛粉”冒充海洛因,当黄某携带250克假毒品准备贩卖时,被我公安机关当场擒获。黄某归案后,检举了王某和其共同贩卖毒品的犯罪事实,并协助司法机关抓获王某。在王某住处查获海洛因200克,并查明王某没有吸食海洛因的历史。
1. 本案应当如何定罪?
第一,根据刑法的规定,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的构成贩卖毒品罪。本案中,被告人王某和黄某合谋后共同将毒品倒手买卖,符合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成立贩卖毒品罪的共同犯罪。第二,根据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中,被告人黄某以“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是通过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钱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成立诈骗罪。
2. 黄某是否构成累犯?是否构成特别再犯?
根据刑法的规定,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特别再犯,是指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被判过刑,又犯特定罪的情形。无论是一般累犯还是特别再犯,都要求行为人在判了刑之后再犯罪,而本案中被告人黄某不符合该条件,所以既不是一般累犯,也不是特别再犯。
3. 本案应当如何量刑?
第一,根据刑法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是自首。本案中,被告人黄某因为诈骗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了其与被告人王某共同贩卖毒品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法定条件,成立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根据刑法的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是立功。本案中被告人黄某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同案犯王某,符合立功的法定条件,成立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被告人黄某与王某共同贩卖毒品的一案中,被告人黄某起次要作用,是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四,由于黄某一人犯贩卖毒品罪和诈骗罪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4. 黄某贩卖毒品的数量是多少?为什么?王某贩卖毒品的数量是多少?为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贩卖毒品的,数量不以纯度折算,所以黄某与王某共同贩卖的毒品数量应当是50克纯度为50%的海洛因加上50克“头痛粉”,即100克。由于共同犯罪是一个整体,部分行为要承担整体责任,所以在黄某与王某共同贩卖毒品一案中,黄某贩卖的毒品数量应当是100克,王某贩卖的毒品数量也是100克。另外,在王某住处发现了200克海洛因,由于王某实施了贩卖毒品的行为,本身又没有吸食毒品的历史,足以证明被告人王某有贩卖该200克毒品的故意。所以最终应当认定黄某贩卖的毒品数量是100克,王某贩卖毒品的数量是300克。
四、论述题
1. 简论“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三个文明”的关系:国家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规定国家要推动政治文明的建设,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三个文明”中,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等内容,它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等事业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物质文明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政治文明主要解决国家权力运作中的规范和保障问题,精神文明主要解决的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问题。具体而言,“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1)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明决定和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二是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三是物质文明构成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检验标准。
(2)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障。政治文明因其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而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决定着物质文明的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政治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文明具有统率作用。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以经济为基础,又居于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二是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确定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三是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四是政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影响甚至决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3)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反过来可以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甚至破坏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引导人们自觉地投身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三是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学、教育、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
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花1万元买来一辆二手名牌轿车,通过在某国有保险公司担任业务员的好友乙经办,向该保险公司谎报轿车价值为20万元,投保车辆盗抢、毁损险。之后,甲找中学生丙(男,15岁),给丙5000元报酬,请丙将停在甲自家平房前的轿车烧毁。丙问为什么,甲说那是邻居的车,要烧掉报复邻居。丙说没问题,十天以内解决。丙拿钱带上同学丁(男,15岁)一起吃喝、上网吧。丁问丙哪来这么多钱,丙告以实情,并请丁帮忙,丁答应,并搞来一大瓶汽油放在丙家,准备点火用。
此间,甲担心轿车离自己家太近,烧车会烧到自家和邻居的房屋,就打电话告诉丙放弃烧车,并让丙将5000元钱退回。丙已将钱花去大半,无法偿还,听后十分着急,一边答应停止行动,过几天退钱,一边通知丁就在当晚行动。丁答应,约定当晚在烧车地点会合。晚上,丙带上汽油瓶到烧车地点,丁因害怕未去。丙久等丁未果,遂决定单独行动。丙将汽油泼到车上,点火烧车,然后躲在一边察看动静。丙见火越烧越大,十分害怕,急忙打电话报火警,并急叫附近四邻灭火。由于丙报警、喊人救火及时,仅烧毁轿车、烤糊了邻近该轿车的几间房屋的门窗和屋檐,未造成其他后果。
事后,甲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让乙核定险损事故。乙明知甲虚报保险标的价值、恶意制造了这起保险事故,但考虑是朋友关系,还是给其出具了保险事故评估证明,致使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甲20万元保险金。
案发后,乙在审讯期间主动交代:在三个月前曾利用职务上便利虚构一起车险事故,从本公司骗领到5万元赔款,据为己有。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2. 甲、乙、丙各构成何罪或何罪的共犯(只需指明甲、乙、丙分别就哪一事实成立何罪或何罪之共犯,不必说明理由)?
甲和乙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甲20万元保险金”这一事实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丁和丙就放火这一事实构成放火罪的共同犯罪。乙就“利用职务上便利虚构一起车险事故,从本公司骗领到5万元赔款”这一事实构成贪污罪。
3. 丁的行为是何种犯罪形态(既遂、未遂、预备、中止)?并简要说明理由。
丁的行为是犯罪既遂。丙和丁的行为是放火行为。由于汽车是停放在甲的家门口,对该车实施放火行为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按照放火罪定罪处罚,而不是按照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罪定罪处罚。丙和丁构成放火罪的共同犯罪。首先,丙和丁都年满14周岁,达到放火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其次,丙和丁形成了共同放火的故意;最后,丁实施了放火的帮助行为,丙实施了放火的实行行为,两者的行为构成了放火行为的有机整体。根据共同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只要共同犯罪人中一人的行为既遂,就应当认定共同犯罪的整体既遂。放火罪是危险犯,只要行为造成了特定的危险,就认定为犯罪既遂。在本案中,丙的放火行为造成了法定的危险,因此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
4. 根据本案给出的事实,指出哪些被告人具有何种法定量刑情节。
甲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乙是保险诈骗共同犯罪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乙有自首行为,对于贪污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丙是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丁是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丁是放火共同犯罪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案例分析题
1
2
3
4
四、论述题
1
2
3
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