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然后说明理由。
1. 布莱尔政府实行的是“竞争性政府改革”。
B
[解析]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实施的是“竞争性政府改革”,布莱尔政府实行的是“合作型政府”改革。
2. 经济条件是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
[解析] 物质条件是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简答题1. 简述1993年美国《戈尔报告》中简化政府采购方式的建议内容。
1993年,在副总统戈尔领导下,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关于政府改革的《戈尔报告》,其中涉及简化政府采购方式的内容有:
(1)重新起草政府采购条例;(2)通过“电子市场”简化采购程序;(3)小额采购由部门自主决策,更多依赖商业市场;(4)财政部门只控制资金安全,而不干预具体采购方式。
2. 简述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职能决定原则;(2)职位设置原则;(3)协调平衡原则;(4)动态协调原则;(5)经济原则;(6)依法管理原则。
3. 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一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存在与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二是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性质和变化;(2)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4. 简述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被认为是“现代组织理论之父”,其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1)组织的本质是协作系统;(2)组织的三要素理论——共同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交流;(3)权威来自于接受;(4)组织平衡思想;(5)非正式组织理论。
五、论述题1. 试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分析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行政组织的国际社会环境是指一国在与外国或各种国际组织的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组织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国际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立,地位的高低,而且制约着行政权力的行使。
(3)具体表现:①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组织的职能、政策与机构;②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一些国家专门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性机构;③各国政府设置机构及职能,专门处理国际社会中的共同问题;④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与机构;⑤国家行政组织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4)结合北京奥运会进行具体分析,有理有据。
2. 试述行政组织机构变革中,克服阻力的基本方法。
(1)克服利益本位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推进行政组织改革。
(2)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造成有利于变革的强大舆论声势,并有针对性地克服心理障碍。
(3)发动民众参与变革。
(4)尽量减少损失和代价,从而减少阻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5)建立专门研究行政组织变革的高层次议事机构。
六、案例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就多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2)据报道,1992年,只有4万人口的某县吃财政饭的有3100人;县委主动向地委申请让该县成为机构改革试点县。改革后,县委部门由23个变为16个,政府部门由44个减为16个,事业单位由94个减为58个,人员减少了800人。但由于“上下对齐、左右对称”的要求和大环境的局限,1997年县机构设置恢复到改革前;现在的政府事业单位比改革前增加了100多个;到今年7月行政人员比改革前又增加了1000多人。
问题:试分析某市和某县机构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1)政府职能未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包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2)机构改革需要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配套,单兵推进难以奏效。(3)缺乏从上到下改革的背景,迫于上面机构设置“对口”的压力。(4)干部能进不能出,进口大,出口小,人员分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