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2.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一段时间以来,与官员有关的各类“门事件”频繁发生、各种“雷语”层出不穷,涉及领导干部的“花边”新闻甚至比娱乐八卦更加吸引大众眼球,严重丑化了公众对官员群体的认知,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从那些深陷舆论漩涡的官员身上,我们看到了“官德”缺失所结出的“恶果”。
所谓“官德”,乃是为官者的职业道德,是官员的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掌管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权力,地位特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其言行举止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官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治大国者先治吏”“吏治则国治”的深刻内涵。
令人痛心的是,当前官员“官德”缺失现象日益凸显。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官德”缺失已成为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不断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线,令人忍无可忍。《苟子》有云:“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因此,对部分官员的“官德”失范行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探究其成因,对症下药,铲除其滋生的土壤、泛滥的温床。
2.有关数据统计表明,自2000年底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组织开展追逃专项行动以来,至2011年,检察机关共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8487名。而据最高检公开发布的2005、2007、2009、2010、2011年五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这五年共缴获赃款赃物金额达到541.9亿元。
如今,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媒体曝光的形形色色缺德官员的各色“事迹”,令人揪心,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的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官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官员生活腐化、情趣低俗,有的官员吃拿卡要、与民争利……
下面是2012年的一些事件:
5月底,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因存在滥用职权、收受他人巨额贿赂、道德败坏等严重违纪问题被开除党籍。
6月下旬,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因严重违纪被“双开”。经查,黄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物,给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且道德败坏。
7月初,吉林省原副省长田学仁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经查,田学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物,收受礼金。
这些落马的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都是在官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我们不禁会问,我们的官员到底怎么了?
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副市长陆钦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据悉,陆钦华的被查,也是今年广西第四位落马的厅级官员。此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党组书记徐励明(正厅长级),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孔祥鹏,广西国土资源厅纪检组原组长罗卫国等三人,已分别被纪检部门查处。
记得宋人吕本中所著的《官箴》开首之语就说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意思是为官的法则,只有三项,即清廉、谨慎、勤恳。吕本中说,为官者明白了这三项法则,就可以永保俸禄爵位,可以永远没有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还可以得到部下的爱戴。
毫无疑问,我们共产党的“官”,不仅要做到清、慎、廉,而且其境界还应该更高,即现在所说的“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务实、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时刻做到心中有道德,脑海有纪律,手脚有约束,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能以权谋私。显然,陆钦华没有做到,在他此前落马的徐励明、孔祥鹏、罗卫国都没有做到。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今年广西已有四位厅级官员相继落马,无疑为领导干部“清廉是福”再做诠释。清则无私,廉则生威。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把“清、慎、勤”视为“仁者之德,为官之宝,从政之本”,懂得“为官清廉是本份,服务人民是天职,奉献社会是责任,为党增光是固守”的道理,才能自觉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清白为人,清廉做官,踏实干事,从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想想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杨善洲、沈浩,凭什么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凭的就是一颗服务群众的真心,凭的就是一腔实干为民的热血,凭的就是两袖清风的品格。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只要为民务实清廉,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而徐励明、孔祥鹏、罗卫国、陆钦华没有这种为民务实清廉的标准,达不到为民务实清廉这种境界,走向堕落、走向群众的对立面,是一种必然。
如此说来,清廉,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质量之一,是从政者的一种大智慧。清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质量,它与从政者的德、能、勤、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凝结着从政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评判,凝结着从政者的思想境界和智力水平。实践早已证明,清廉是福,清廉是金,清廉是领导干部最好的护身符,立身之魂。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始终保持“清廉是福”的心态,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克己奉公,持正守白,切实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会心胸坦荡,无所畏惧,从而在自己的从政路上更多更深刻地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幸福。
4.由于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特殊、身份特殊,其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导致腐败,其危害不可估量。无数事实早已反复证明,官德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官德缺失往往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溃口。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干部的选拔任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并提,彰显了官德修养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事实上,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其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的风气。
5.2012年6月,我国首部以官德为主题的丛书《中国古今官德研究》在北京面世。而在此前,中国行政伦理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王伟等人编著的《公务员道德读本》等也引人关注。官德系列书籍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公务员道德考核问题的思考。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从德、能、勤、绩、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但对于干部的德,缺乏专门的考评,且考评内容较笼统、抽象、概念化。
为此,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干部德考制度化问题。如重庆、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甘肃陇西等地都先后出台过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或意见,在干部考察中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指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干部进行道德评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王伟教授认为,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可以进行评价,道德评价是整个道德建设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道德评价机制跟一般的绩效评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将公务员道德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公务员道德也绝不是简单地一评就能评出来的。”王伟表示。
综观各地关于官德考核的标准,有的地方干部官德考评办法一出台便引起很多争议。
2010年,江西萍乡出台领导干部选拔办法,将生活方式不健康、不孝敬父母等列为一票否决事项。同年,湖南邵阳则出台规定强调提拔干部需要家庭出具道德鉴定书。
四川省彭山县委2012年2月出台《科级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规定提拔干部先征求其父母、邻居甚至小区物业的意见。当时,彭山县有5名干部通过此项考核,但5人均在家庭美德方面被扣分,其中一名干部因不爱做家务被扣两分,导致其总分最低。考察组一名成员表示:“我们向他家人了解情况时,他妻子说,他在家很少做家务,比较懒。我们向家里其他人证实后,对他扣两分并归档。”
“这里有一个误区。一说考官德,就把领导干部在家里孝敬不孝敬父母、尊敬不尊敬老人等纳入考评范围,但这不是官德考核的主体指标。”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教授认为。一个干部私德好并不一定说明他官德好。在毛昭晖看来,官德考核除了基本素质的考量外,其主体指标要看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事件中的表现,而不是把官德考核简单化、随意化。
德是人的一种内在本质,很难通过直观的形式去了解和把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将官德考核真正落到实处,的确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考核标准主观随意性很大,得出的结论未必客观真实。在这些地方干部道德考核的设计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官德考评的得分越高是否就意味着官员的德行越好?“比如,一个官员的考评分数为91分,另一个为90分,这是否就意味着前者比后者的官德要好?是否在干部的任用等问题上,前者就享有优先权?”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指出,“如果是的话,这就意味着领导干部的官德水平高低可以通过一个数字来体现,这无疑是将官德问题简单化。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官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又在何处?”
6.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尚书·尧典》)。西周时,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
秦朝的职官管理制度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素质,并用法的方式将官德制度化。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是学界认为的我国最早的成文行政法。其中的“为吏之道”提出吏有五善,吏有五失。这五善、五失虽然不能说是最完备的官员行为规范,却是由官方确立的最早的为官之道。它明确地提出了官员必备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
汉朝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为察举制,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光禄四行”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后汉书·百官志》)。可以看出,汉朝选官是按德、才、能的顺序进行素质考察的。
唐朝统治者在“明刑弼教”思想的指导下,更加重视德礼在治国中的作用。从官员的选任到考绩到监察,每一个环节都高度强调道德状况。唐朝对官吏的考绩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所谓“四善”专指品德,“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从对职官的选任、考核和监察的法定标准的顺序看,都是道德品行排首位,才能、政绩是次位的。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在职官管理制度方面对官员的德行要求与唐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7.尽管对官德的考核存在一定难度,但近年来也不乏积极的探索。
在江苏省淮安市县(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考察工作开始之后,一张关于干部德的反向测评表登场,令人耳目一新。
据了解,在反向测评表中,围绕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五个方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把干部群众关注度高、社会负面影响大、媒体曝光频繁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汇总,最后形成了十二条形象直观的反向测评内容。比如,“说话做事水分大,作风浮躁,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喜欢大吹大擂、搞形象工程”“原则性差,经常说情打招呼,遇到矛盾绕着走、和稀泥,充当老好人”,这两类干部“缺德”表现在反向测评表中归为“职业道德”一栏。
此外,这次反向测评的应用范围较广,先是召开换届述职测评大会,在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述职后,组织县(区)正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反向测评;再由县(区)机关中层干部、乡镇普通干部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对干部德的情况再次进行反向测评;对拟提拔进班子的差额考察人选,还到其所在单位进行反向测评。据统计,本次换届考察中,当地8个县(区)共有52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了干部德的考核评价。
8.“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既有可能维护整体利益,也有可能以权谋私,单纯地强调道德自觉,显然不足以保证公职人员能秉公办事,反而放松了对公职人员应有的、必要的监督。另一方面,官德建设过分依赖软性的道德调节,而忽视制度的刚性制约。”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李建华说,对公职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个部门、哪个公职人员出了问题,才引起领导重视,又开始新一轮整顿教育活动,浪费大量社会资源,也使公职人员们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影响机关效能、作风建设。
李建华说,传统的官德建设总是强调“内省”“慎独”,把官德建设完全建立在内心自觉和内省的基础上,这些做法尽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实际效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触动公职人员,提升其道德境界。
“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推进行政道德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法制化反映了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的思路。”李建华说,“其次,道德法规的内容要具体详细,操作性强。包括限制接受礼品的规定、限制政府公职人员兼职的规定、严禁假公济私和铺张浪费的规定、限制工资以外收入的规定、对政府公职人员离职后利用原职位的影响获得不正当利益的限制规定,对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规定,违反规定将受到什么惩处等都要作严格的规定,避免对官德的要求过于笼统和空泛。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惩戒机构与机制。”
9.2014年5月4日,一家网络论坛出现帖子称,“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委书记黄永跃顶风作案,在2014年春节前,组织开会决定给该县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发过节补贴,给全县26名领导干部发了上百万元津贴、补贴。”
在中央反复强调“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情况下,还是有一群寄生虫,既不要脸又不要命地打起了公款的主意,可以想见他们之前是有多么的猖狂。难道滥用公款真的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真的就是无法根治的病症?从贪腐分子脸不红心不跳的表现来看,可以透视到许多官员在思想认识层面已经病入膏肓了。
有些官员认为自己工作一年,拿过节费是理所应当的,是不容置疑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委书记黄永跃,竟然专门为了发放过节费的事情大摇大摆地召开了一次常委会议。看了下永福县的概况,人口30万左右,上百万过节补贴相当于从每个百姓的口袋中夺拿走了大约4元钱。一个正在发展的农业县,却要承担如此负重。领导们,你们拿过节费经过百姓同意了吗?当看到百姓为了生计而在田间汗流浃背的时候,你们真的认为自己的过节费是理所应当的吗?
更有些官员虽然认识到拿过节费是属于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总是侥幸地认为反腐的刀刃不会落于自己的头上。在利益的诱惑下,内心的魔鬼战胜了理智,中央的相关规定成为一团空气。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不难想象这群贪婪之徒在岗位上的所作所为。
当然,除了官员自身思想层面存在着问题,监督的缺位也是腐败分子肆意妄为的诱因。一百多万元的财政资金,就凭几个官员们的会议决定,就能够随意划拨,这样的资金划拨程序显然不靠谱。
面对这种的违法乱纪的行为,当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哪儿去了,当地的审计部门哪儿去了,难道也沆瀣一气,加入到其中分过节费了吗?监督部门,你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民众在网上举报,才介入调查。拿着纳税人的钱,却无所作为,你们不应当感到羞愧吗?
综上所述,官员们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是思想层面极度的腐化堕落,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监管的不足。因此要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在加强官德建设的同时,更应当在完善监督机制方面下功夫。
10.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为官者“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官德。为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洁自律;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就会栽跟头。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理,也是党中央一再要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的具体体现。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
中组部原部长李源潮曾指出,面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于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李源潮部长同时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
三、申论要求1. 请翻译给定资料1中划线的句子,并简要概述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翻译:
品德和地位不相称,才能和官职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启示:
官员无德无才,或者对其赏罚失当,就会降低人民对公权力的信任度,其中“官德”尤其重要。官德缺失往往导致腐败,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祸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官德建设。
2. 给定资料5提到“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将官德考核真正落到实处,的确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请你简要概括我国在官德考核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并就这些困难提出解决对策。
要求:
(1)概括全面、简明;
(2)对策合理、可行;
(3)400字左右。
存在的困难有:
(1)我国对官德的考核,大多缺乏专门的考评,且考评内容较笼统、抽象、概念化。
(2)道德评价机制不同于一般的绩效评估,道德评价指标很难做到量化。
(3)官德考核易被简单化、随意化,私德和官德的界限也难以准确把握。
(4)官德考评办法很难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官员的德,常会引发争议。
解决对策:
(1)官德缺失往往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溃口,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官德的考核,明确目前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2)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官德考核的制度化问题,在官德考核评价的办法或意见中,尽量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对应纳入考评范围的和应作为考核主体指标的都要有所考量。
(3)忌将官德考核简单随意化,不能将官德完全等同于私德,除了对基本素质的考量外,还要着重考察官员在关键时刻、重大事件中的表现。
(4)采取反向测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将干部群众关注度高、社会负面影响大、媒体曝光频繁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反向测评内容,测出“缺德”官员。
3. 你们单位要开展“官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我国官德缺失的现状”“加强官德建设的意义”“加强官德建设的措施”三个方面写一份宣传教育稿的内容提纲。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3)不超过400字。
我国官德缺失的现状:
(1)列举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与官员相关的各类事件,从中直观地认识到官德缺失所形成的“恶果”。
(2)分析官德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一方面,会降低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
加强官德建设的意义:
(1)官德缺失是腐败的重要诱因,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对症下药,彻底铲除腐败滋生、泛滥的土壤。
(2)加强官德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官德影响民德,官员理应是道德楷模,引领全社会风清气正。
(3)列举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德的事例,我们党也遵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现在加强官德建设更具时代意义。
加强官德建设的措施:
(1)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探索官德考核机制,使考核结果尽量真实、客观。
(2)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惩戒机构与机制。
(3)道德建设要法制化、制度化。重视制度的刚性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
(4)借鉴发达国家官德建设及立法方面的经验。
4. 请结合给定资料,以“为官之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呼唤“官德”
“官德”,乃为官者的职业道德,是官员的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官员的道德水准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时代、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到了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官员掌管着一定的权力,地位特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其言行举止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而种种“官德”缺失事件更会被放大,对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使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日益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因此,我们呼唤“官德”,“官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官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往的“官德”建设过分依赖软性的道德调节,而忽视了制度的刚性制约,这种局面需要扭转。对于“官德”的建设,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而只是就事论事、出了问题才解决,甚至仅仅依靠官员的自我反省,就会始终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样的后果不仅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还会影响机关效能、作风建设。因此,道德建设必须法制化、制度化,要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要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道德法规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惩戒机构与机制。这样,才有助于将“官德”建设落到实处。
“官德”建设,同时要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官德”一方面来自他律,即法律之治与内部管理;另一方面也来自自律,这就要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马克思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一个称职的官员,应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福祉,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公平行事,清廉务实。而这一切只有在道德自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倘若没有道德做基础和依托,权力会失控变形,政治会失去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为官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洁自律,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道理。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
在今天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现代社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注意事项
二、给定资料
1.一段时间以来,与官员有关的各类“门事件”频繁发生、各种“雷语”层出不
三、申论要求
123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