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本部分由十一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
案例八: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她学习认真,乐观开朗,热情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很受同学的喜欢。但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纷纷反映张某变了,有时很兴奋,不停地自言自语说着什么,但同学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说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有时默默地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不去洗漱就睡觉了,同学们提醒她但她好像没有反应。开学后可能是由于回学校没有买到卧铺,张某看起来很疲劳,经常躺在床上,有时晚上别人都睡了,她却四处溜达。最近情绪很低落,向家长提出想回家。因为总听到班里的男生骂自己下流,连老师也这样说。一天,突然离校出走,坚决不肯回学校,说系里几个女生合计好了要勒死自己。父母来到学校,她坚决不见母亲,说母亲是某一个同学变的,是来害自己的。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学校要求张某休学,由其父母强行带来就诊。张某从小自我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人际关系良好,老师、同学证实张某没有谈恋爱。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丈夫经营一家公司,收入颇丰,因此在经济上经常帮助他人。求助者与一位同事关系良好,过去曾多次帮助她,但近来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以前和这位同事关系很好,那年她丈夫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了,我借给她七八万为她丈夫治疗,很长时间都没归还。前些日子我母亲突发心脏病要住院,我那天偏偏忘了带钱,可巧的是那天正好发了教师节补助,我就向她借钱,我说了第二天就可以还给她,可她居然支支吾吾的没有借给我。我当时没多想,赶紧向其他人借,为此险些耽误我妈治病。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可以借钱给你,你就不能把钱借我救救急?她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自私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您过去经常帮助她,可在您需要时她并没有帮助你,这让您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现在看看怎么减轻您的愤怒情绪吧。
求助者:好吧。
心理咨询师:是您的同事不借给您钱使您生气吗?
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当时她把钱借给我,我怎么会生气?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您所说,您把钱借给别人,别人也应该把钱借给您。
求助者:是的,大家相互帮助嘛,她怎么这样不懂事!
心理咨询师:因此您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
求助者:对啊,来而无往,非礼也。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您怎样,您肯定对别人怎样。
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初恋男友后来曾经找过我,希望重新来过,经常给我送花,还送名贵的项链,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
心理咨询师:您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您又讲了您的初恋男友后来对您很好,可您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您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怎么能再对他好呢?
心理咨询师:您看,实际上别人对您怎样,您并没有对他怎样。
求助者:好像是的。
心理咨询师:都是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您的要求和做法有些矛盾,您能再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对初恋男友好,表明别人怎样对我,我也可以不怎样对他?
心理咨询师:您说呢?
求助者:(自语)难道真是这样吗?我把钱借给别人,别人难道可以不把钱借给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为您生气是由于您的同事没有借给您钱造成的,其实借钱只是一个事件,您要求别人必须像您怎样对她那样对待您,这是您的信念。您的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您现在的情绪是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您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会这样么?
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
求助者:当然是有两种,不,三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徽朝上,还有一种立着不倒。
心理咨询师:当您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
求助者: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
心理咨询师:您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您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您讲的很对,我应该接受她把钱借给我,也应该接受她不借。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4岁,某高校在读研究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上学期间一直追求一位女同学,毕业前夕与其建立了恋爱关系。求助者去年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女友回到南方的家乡工作。求助者担心分处两地会影响感情,曾对家人表示不读研究生了,也到女友的城市工作。其父母和女友反复劝说,求助者很无奈地开始了研究生生活。开始阶段两人电话、短信不断,联系频繁。后来因为学习、工作等原因,双方感情有所“降温”,慢慢地女友不主动与他联系了。求助者很担心女友会变心,曾背着父母悄悄去看女友,并提出早点结婚,女友以年龄还小拒绝了。求助者觉得女友要变心了,更加想到女友身边,向父母提出退学,父母坚决不同意。又恳请女友辞去工作,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来,女友最终也没有同意。求助者觉得女友不爱自己了,每日不断给女友打电话、发短信,女友不胜其烦,最终提出分手。求助者觉得自己父母不理解自己,女友不爱自己,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每当想起过去的幸福时光,都觉得头痛,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没有心思上课,经常借故缺课,老乡间的聚会也推掉了。期末有的科目考试不及格,借口学习忙春节也不回家。在老师的建议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对他要求很严,在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从小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但个性懦弱。 案例七: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本科文化程度,无业。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收入较高。因此求助者自从有孩子后就当起了全职太太,不再工作了。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看病、吃药。求助者为照顾孩子付出了很多,并一直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非常担心以后孩子的身体会出现大的问题,情绪较为低落,无心做其他事情。求助者的丈夫忙于工作和应酬,有孩子后对她的关爱明显不如以前了,求助者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觉得自己没有本事,要靠着丈夫生活。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不愿意与朋友们交往,与家人的交往也明显减少。求助者心里也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迫切要求解决问题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人际关系良好,从小生活优越,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婚后夫妻感情较好,但孩子一直体弱多病,求助者平素身体健康,现在无业。 案例十一: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2的测验结果: 量表 | Q | L | F | K | Fb | TRIN | VRIN | ICN | Hs | D | Hy | Pd | Mf | Pa | Pt | Sc | Ma | Si |
原始分 | 2 | 6 | 28 | 13 | 16 | 6 | 4 | 3 | 14 | 32 | 22 | 28 | 29 | 24 | 19 | 34 | 19 | 38 |
K校正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分 | 41 | 51 | 70 | 50 | 65 | 54 | 47 | 56 | 62 | 61 | 49 | 70 | 53 | 78 | 51 | 63 | 51 | 55 |
案例六: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7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需要,经常要乘飞机,但求助者对乘飞机非常恐惧,尽量避免乘飞机,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工作。求助者为此非常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在上次咨询中,咱们已经商定了咨询目标是减轻因乘飞机产生的恐惧,从原来自我感觉的80~90分,减少到20~30分,现在咱们商讨用什么咨询方法吧!
求助者:都有什么方法啊?
心理咨询师:可以用认知矫正的方法帮助您改变对乘飞机的认知,可以用系统脱敏法帮助您减轻乘飞机的恐惧。
求助者:改变认知我知道,就是改变我认为乘飞机很可怕的想法,系统脱敏法是怎么回事啊?
心理咨询师:系统脱敏法是帮助您解决焦虑恐惧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行为主义认为,让一个原本引起强烈焦虑恐惧的刺激,反复在您面前呈现,同时用放松代替,最终这个刺激将失去引起您焦虑恐惧的作用,您就不会再感到焦虑恐惧了。
求助者:那具体怎么做呢?
心理咨询师:系统脱敏法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我帮助您学会放松;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第三步,给予焦虑刺激;第四步,实施系统脱敏。
求助者:放松啊,不用您教了,我会。
心理咨询师:我说的放松和您所说的可能不是一回事,系统脱敏法非常强调放松,尤其强调精神放松、面部肌肉放松、四肢肌肉放松以及颈部肌肉的放松。
求助者:我明白了,焦虑等级怎么建啊?
心理咨询师:构建焦虑等级就是对引起焦虑的刺激归纳整理,如最小的焦虑是0,最大的焦虑是100,通过排序建立焦虑等级表,每一个等级的级差不强求一致,可以由您自行决定,以免产生压力,影响放松。
求助者:我懂了,怎么进行系统脱敏啊?
心理咨询师:在实际脱敏中,按照从小到大次序,依次逐渐脱敏。逐渐用放松代替紧张,不断反复,直到不再恐惧。
求助者:我知道了,系统脱敏就是用放松代替紧张,好像我恨一个人,总想他的好,逐渐就不恨他了。道理我明白了,可我恐怕做不到。
心理咨询师:咱们现在先讨论怎样做,至于您能否做到以后再讨论吧。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案例十: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 言语测验 | 操作测验 | 言语 | 操作 | 总分 |
知识 | 领悟 | 算术 | 相似 | 数广 | 词汇 | 合计 | 数符 | 填图 | 积木 | 图排 | 拼图 | 合计 | |
原始分 | 27 | 21 | 10 | 25 | 12 | 71 | | 45 | 19 | 25 | 35 | 14 | | 量表分 | 76 | 56 | 132 |
量表分 | 16 | 13 | 8 | 15 | 10 | 14 | 76 | 11 | 15 | 8 | 16 | 6 | 56 | 智商 | 117 | 104 | 113 |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6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一年前求助者乘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多人死伤,求助者面部损伤,肋骨骨折,经治疗伤愈。但求助者从此不敢坐汽车,一坐车眼前就浮现出当时车祸的惨烈情景,心慌、发抖、胸闷、憋气、出冷汗。为此不惜每日骑车一个多小时到单位,有几次因为公司有急事,不得已乘出租车,但都因极度害怕中途逃下车。求助者每日骑车上下班很劳累,又因影响工作而受到上级批评,曾强迫自己坐车,但都因害怕没有成功。为此不惜放弃美好前程重新找了离家近的一家公司。到新单位后有时外出办事还是需要乘车,仍摆脱不了对坐车的恐惧。甚至现在都不能坐火车,连春节也没回老家看望父母。求助者明明知道坐车不一定就出事故,坐火车更没有什么好怕的,总想强迫自己去坐车,但最终因害怕而放弃,为此非常痛苦。现在无法安心工作,也没心思谈恋爱,心情不好。甚至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迫切要求解决问题,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做事严谨,人际关系良好,工作勤奋努力,一年前出车祸受伤,伤愈后不敢坐车。 案例九: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上大学时开始吸烟,恋爱后女友坚持只有戒烟才能结婚。求助者曾使用多种方法戒烟,但效果不佳。为改掉吸烟的毛病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和女朋友快结婚了,但她坚持让我戒烟后才可以结,我也认为吸烟确实不是一个好习惯,以前曾经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成功,所以我想请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
心理咨询师:您既然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我看还是别戒了,烟生产出来就是让人吸的。
求助者:不戒烟我女朋友不和我结婚啊,我都28岁了,我妈也总催我,我还是戒掉吧。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可以帮助您,我可以采用厌恶疗法帮助您戒烟。
求助者:厌恶疗法是怎么回事啊?具体怎么做呀?
心理咨诲师: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行为结果强化的,厌恶疗法就是我把您的吸烟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使您产生条件反射,当您以后再看到烟时,就会产生恐惧,出现生理、心理上不愉快的感觉,您就不敢吸烟了,烟就戒掉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靶行为,就是吸烟;第二步,构建恐惧等级;第三步,明确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吸烟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
求助者:我有点明白了,那您用什么厌恶刺激啊?
心理咨询师:我决定给您使用电刺激,我用110伏的直流电,您吸烟,我就给您刺激。
求助者:110伏?不会出事吧?我有点害怕。
心理咨询师:您不用害怕,这个刺激强度还算温和的,如果您担心,实施厌恶刺激的时候您可以看看光碟,分散一下注意力。
求助者:好吧,咱们大约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会不会没效啊?
心理咨询师:看您的表现吧,您能戒掉就不做了。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等疗程结束才能评估。
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您可要好好帮助我。
心理咨询师:有啊,还可以使用奖励的方法,就是您不吸烟,我给您奖励。还可以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等。
求助者:奖励好啊,我还是用奖励的方法吧。
心理咨询师:根据您的情况,也可以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这个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具有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咨询师的直接干预下,人可以获得心理成长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求助者:我不太明白,这个方法能有效果吗?
心理咨询师;肯定有效,关键在于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求助者:是吗?那您一定好好帮助我。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未婚,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母亲辛苦地把她抚养成人,母女感情很好。一年前母亲突发脑血管意外,经治疗保住了生命,目前瘫痪在床,语言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求助者一直精心照顾母亲,尽管辛苦,但毫无怨言。一天同事无意中说道:“您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解脱了呢!”求助者当时没有在意,晚上想起同事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但马上想到母亲抚养自己很不容易,自己怎能这么想呢?但从此后“我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解脱了呢!”这个想法经常出现。求助者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想,害怕自己控制不住会做出傻事,拼命想控制住这个想法,但始终控制不住。求助者内心非常苦恼,想摆脱但摆脱不了。以后逐渐加重,反复思考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错误,为此经常耽误公司的事,影响了工作,受到同事的指责。求助者也知道有些事没有必要反复思考,但无法自拔。求助者为此内心焦虑不安,情绪烦躁,晚上难以入睡,白天没精神。自己主动要求治疗。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自我要求严格,做事认真细致,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再婚,把全部心思放在求助者身上。求助者懂事、孝顺,在亲朋好友眼中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