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博士,某大学副教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系里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不知什么原因弄洒了饮料。一位老师对求助者开玩笑地说:“你心虚什么啊,手抖得这么厉害!”求助者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就借故离开了。开学后有一次上课,校长来听课,求助者感觉手抖得很厉害,拿不住水杯。求助者认为自己手抖,多次暗暗告诉自己,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手抖,从此以后求助者很怕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不能在人多的场合喝水。为此以各种理由谢绝各种聚会,甚至不到公婆家吃饭。同事说她清高,婆婆似乎也有意见,丈夫很不理解。求助者感到自己出现了大问题,到多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但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求助者认为自己有病无法解决,而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苦恼、痛苦,情绪低落。近来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已经停了几次课,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公务员,对她要求很严。求助者从小做事认真,做事要做到最好,学习成绩优秀。丈夫反映求助者很较真,在手抖的问题上无事生非。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幼生长在农村,半年前考入市里的中学,学校的教室和宿舍都在楼房里。求助者第一次在窗边站立时非常害怕,有一次和同学参观电视塔,求助者站在瞭望平台上内心极其恐惧,出现胸闷、心慌、全身发抖、手脚出冷汗等症状,几乎瘫坐在地上,从此以后求助者不敢在窗边站立,不敢到楼顶晒被子,学校为了保护学生视力,一定时间后就要轮换座位,求助者轮到自己到窗边时,无论如何都要找老师要求换座位。求助者自己也明明知道坐在窗边不会掉下去,实际上也没什么好怕的,也曾逼着自己站在窗边,但最终都因害怕而失败,后来甚至不敢和同学去看电影、到商店购物,求助者恨自己胆小,担心今后的学业与生活,内心非常痛苦。求助者现在无法安心学习,情绪很低落,甚至想回到农村学校去。但又不甘心失去在市里的学习机会,迫切要求解决“恐惧”的问题,摆脱痛苦,在老师陪同下前来咨询。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在农村,从小懂事听话,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学习勤奋,人际关系良好。求助者在操场上和一楼餐厅里感觉良好。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2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业务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父母的家在郊区,自己结婚后在市内购房生活,平时与父母、哥哥、姐姐的关系很融洽。因城市改造,求助者父母的房子被拆迁了,得到了两套房子和大笔拆迁款。求助者的父母自己住一套房子,另一套给了儿子,拆迁款没有分配。求助者提出建议,房子可以给哥哥,但拆迁款应该兄妹三人平分,但父母没有同意。求助者怪罪父母偏心,怪罪姐姐不和自己站在一条线上,为此,与父母、哥哥、姐姐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父母家拆迁了,房子给了我哥哥就算了,可拆迁款总得三人平分吧。可我父母就是不听我的,我父母偏心,一心想着儿子,我哥分到了房子,占了便宜还卖乖,说我惦记父母的财产。我姐是想要钱不想出头,多年来我为家里付出很多,孝敬父母,母亲病了我陪床近一个月,侄女上学时周末都在我家里过,我为她找工作四处张罗。我为父母和哥哥姐姐付出了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很寒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内心的想法,你很孝顺,过去为父母哥哥姐姐付出了很多,这次因为拆迁的事与他们产生了矛盾,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就是这样的。
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听我的,按照我说的做了,我怎么会生气?
咨询师:我听明白了,如果他们听你的,按你的要求做,你就不生气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怎样做,别人就应该怎样做。
求助者:对啊,我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呢?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怎么做,另一个人就应该怎样做。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
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要求,你肯定按别人要求的去做,你丈夫让你不要唠叨,你肯定马上住嘴,你女儿要求你给钱做整容,你肯定就出钱。
求助者:(沉默)……不对,那怎么成呢?我丈夫做事很粗心,当然得说啦。我女儿小小年纪,怎么能做整容呢!
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要求别人怎样做,别人就应该怎样做,而你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你丈夫和女儿的要求去做,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他们要求得不对,当然不应该听了。
咨询师:你看,尽管别人对你有要求,可你实际上并没有按别人要求的去做。
求助者:好像是的。
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呀。
咨询师:可你父母、哥哥也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当人提出要求时,别人可以不按要求去做?
咨询师:是的,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地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实际上就是我提出要求,别人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我要能接受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以下是学习咨询师课程的两个学生甲和乙,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时的一段谈话。
甲:我曾经学习过认知行为疗法,但有些问题不是很明白,我怎么理解这个方法的基本理论呢?
乙: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咨询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的关系;第二,求助者的心理痛苦的原因是认知发生了机能障碍;第三,强调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与行为;第四,这是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长期和启发引导性的咨询。
甲:是的,我感觉应该在咨询中首先帮助求助者认识其行为问题背后的错误认知观念,但我对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还理解得不深刻。
乙:所谓提问,就是咨询师提出特定的问题,引出求助者以前经历过但被忽略了的问题。所渭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这两个技术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时谈话内容要给予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空洞的理论讨论。
甲: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是分层次的,表层的错误观念比较好解决,通过提问、演示和模仿三个技术就可以解决,可深层错误观念就没那么容易了。
乙:是的,矫正核心错误观念的技术是语义分析技术,最为关键的是改变求助者原有的“主-谓-表”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甲:是的,在改变认知中,咨询师应该强调自助的家庭作业。通过家庭作业,求助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检验他们的信念,实际上这也是治疗过程的延续。
乙: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要特别注意理解原理,贝克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和原则,由此引出了认知歪曲的概念,如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或缩小、个人化、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等。
甲:是的,我理解改变情绪与行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不正确及功能失调的思维,贝克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化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检验、学习新的内部对话、去中心化、认知改变的评估,通过这些技术,最终解决求助者的问题。
乙:对,除此之外,还有雷米的理论,实际上雷米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但雷米更强调自我概念,他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他认为每一组群集中的各个错误观念,其重要性是不同的,他提出治疗的目的是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手段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矫正。
甲:我知道还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他认为求助者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应该关注求助者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其中灾变祛除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将咨询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自我观察、开始新的内容对话和学习新技能。
乙:是的,掌握认知行为技术对咱们俩来说非常重要,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求助者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抑郁、恐惧等神经症也有明显效果,但它不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因此咱们还要尽快掌握其他的理论和方法。
甲:对,说到底还是要多进行咨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