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1. 在但丁《神曲》的《地狱篇》第五歌中,作者描写灵魂受惩罚的情形,这表现出但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但丁把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放在地狱中让他们遭受惩罚,显示了但丁作为一个中世纪诗人的历史局限;但同时他又同情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不幸遭遇,心生怜悯。
其次,但丁在此还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认为情欲是最大罪过的观点。他认为“情欲”是罪过,但又不是大罪。说明了但丁已经具有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对情欲肯定的思想萌芽。
再次,但丁在本节中也表达了他的爱情观点。他把爱情看成一种自然的不可遏止的感情。
2. 简要分析《永生的阿芙洛狄忒》的艺术特色。
《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体现了萨福抒情诗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极高成就。首先,感情充沛细腻。诗歌用第一人称抒发了主人公丰富强烈的感情。“求你再度降临,亲爱的女神,求你解救我于万般痛苦之中”,情感自然细腻又炽烈坦率,没有任何遮掩和矫饰。其次,形象生动传神。诗歌融合了当时的戏剧表现手法,在有限的诗节中塑造了两个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再次,诗体独树一帜。希腊时期的诗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语言方式。
3. 简述《舞会之后》中伊凡·华里西耶维奇的形象。
伊凡·华里西耶维奇的形象是作家思想的主要负荷者,又是俄国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作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伊凡按照贵族青年“特有的方式过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玩乐”。但是伊凡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情受压迫者的不幸,痛恨上层统治者的虚伪和暴虐。当心造的幻觉破灭后,他既不愿为专制制度助纣为虐,又不了解真正的生活道路,最终成了一事无成的“独善其身”者。伊凡的一生是个悲剧,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意识的某种觉醒,而他的消极反抗又表明这种不满始终没有越出阶级的和个人生活的局限。
4. 简述“意识流小说”的内涵。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开始萌芽,20年代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是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意识流小说描绘人物内心“流动的意识”,迥异于传统的心理描写,通过表现人物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感知来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戴洛维夫人》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四、论述题1. 通过《安提戈涅》论述索福克勒斯剧作的艺术特点。
《安提戈涅》鲜明地体现了索福克勒斯剧作的艺术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首先,两个主要人物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代表了各自的正义,各有其合理性。其中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有优点,也有弱点。而克瑞翁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为非作恶的坏人。其次,戏剧结构严谨、完整。《安提戈涅》的情节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束,严谨有序地展开。再次,运用人物的对比手法是《安提戈涅》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悲剧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人物对比的手法。文中人物都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又在对比中使各自的性格更加明晰和突出。
五、阅读理解题1. 阅读《哈姆莱特》下列节选片段,参考两个提示,写一篇不少500字的短文。
(1)哈姆莱特为什么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2)结合台词,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
要求:写一篇完整的短文。观点鲜明,论述具体,思路清楚,书写规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1)这段台词具有心理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描写,这时哈姆莱特已经预料到克劳狄斯就是杀父凶手,一系列变故,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发生改变,他所看到的世界与现实不一样,他想到自杀,但是死后又如何?这个问题不得不使他仔细地考虑。
(2)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也是因为他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人文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从相信人性善,到认定人性恶。正是因为人性认识上的变化,才使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遭遇到巨大挑战。他对自己原先的理想产生动摇,他提出的问题却找不到答案,这让他变得忧郁。“重整乾坤”时的困难,让他复仇对象变得模糊,严峻的人性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哈姆莱特试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坠入虚无之境,甚至对生命存在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才从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变成一个怀疑的人文主义者,心绪迷惘、忧郁、焦灼,造成行动的延宕,所以造成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哈姆莱特自身的原因,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