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1. 简述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的现实内涵。
《巨人传》中的巨人故事表面看起来荒诞离奇,但作者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映射和讽喻意味。
(1)父子两代巨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小说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歌颂人的自身力量,肯定人的欲望与追求的合理性。
(2)小说还揭露了教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表现出了鲜明的反教会倾向。
(3)对封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无情嘲讽。
2. 简析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传递人物的心理与情感。
其次,小说中意象的使用深化了人物形象。
最后,清澈婉转的语言有效地诠释了作品。
3. 简述“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既没有称为十二月党人,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又无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也不能站在人民一边,因而成为多余的人。这类形象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农奴制扼杀人才和人性,并指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通病及其后果。
4. 《头儿》是一部荒诞派戏剧,其“荒诞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剧本中的人数总是处于一种不正常的逻辑中,人物形象是破碎的,故事是碎片化的。
(2)追求一种让人思考并常常让观众陷入迷惘而不能自拔的艺术风格,即人们在观戏过程中的嘲笑人物乖张的行为和错乱的语言,但笑后人们又有种很难受的感觉。
(3)创造一种荒诞的话语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四、论述题1. 结合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象征意象的使用,谈谈这部作品的主题内涵。
作品具有明显的寓意与象征意味。
首先,小说表现了作家对世界和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认识。
其次,作者彰显了在暴力境遇下人类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怆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
最后,老人没有保住作为渔民而打到的大鱼,却使读者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
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表现了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五、阅读理解题1. 阅读狄更斯《奥利弗·退斯特》片段。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1)奥利弗·退斯特在贫民习艺所的遭遇揭露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要求:围绕所给材料和提示进行综合分析,写一篇完整的短文。观点鲜明,分析具体,条理清楚,书写整洁。
男童们吃饭的地方是一座石墙大厅,大厅尽头放着一口锅;开饭时,一位大师傅系上围裙,由一两个女的做助手,用长柄勺子从锅里舀稀粥。每一男童可以领到一小碗这样的佳肴,没有更多的了,除非逢到盛大的节日,那时才外加二又四分之一英两的面包。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汤匙把碗刮到恢复锃光瓦亮为止。刮完了以后(这件事照例花不了很多时间,因为汤匙同碗的大小差不多),他们坐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粥锅,恨不得把砌锅灶的砖头也吞下去,同时十分卖力地吮自己的指头,指望发现偶然溅在那上面的粥嘎巴儿。男孩子通常胃口都很好。奥利弗·退斯特和他的伙伴们忍受了三个月这种慢性饥饿的折磨,最后实在被饿火烧得快发疯了。有一名个子长得比年龄大、没有过惯这种日子的男童(他父亲开过一家小饭馆),阴郁地向他的伙伴们暗示,除非每天再给他一碗粥,否则难保某一天夜里他不会把睡在他旁边的一个幼弱孩童吃掉。他说时目露凶光,饿相吓人,大家都深信不疑。孩子们经过磋商,用抽签的办法决定由一个人在当天晚餐后去向大师要求添粥。中签的是奥利弗·退斯特。
到了傍晚时分,孩子们纷纷就座。大师傅系着厨子的围裙在锅旁一站,充当助手的贫妇站在他后面;粥都分到了,毫不费时的食事之前冗长的感恩祷告也做了。碗里的粥已一扫而光,孩子们开始交头接耳,向奥利弗挤眉弄眼;离他最近的就用胳膊肘碰碰他。他虽是个孩子,却已被饥饿和痛苦逼得不顾一切,铤而走险。他从饭桌旁站起来,拿着碗和汤匙走到大师傅跟前,对于自己这样胆大妄为自己也有些吃惊地说:
“对不起,先生,我还要。”
大师傅是个健壮的胖子,可是他竟顿时面色煞白,呆若木鸡。他向这个造反的小家伙凝视半晌,然后倚在锅灶上,靠它支住身子。那几名助手由于惊愕,孩子们则由于紧张,一个个都不能动弹。
“什么?!”大师傅终于开口,声音相当微弱。
“对不起,先生,”奥利弗重复了一遍,“我还要。”
大师傅用长柄勺子对准奥利弗的脑袋猛击一下,抓住他的胳膊,尖声高呼,把干事叫来。
理事们正在隆重举行一次秘密会议,忽然班布尔先生气急败坏地闯进会议室,向坐在高椅里的绅士报告:
“林金斯先生,请原谅,奥利弗·退斯特还要。”在座的人个个大吃一惊。每一张脸上都现出骇愕的表情。
“还要?!”林金斯先生说道。“班布尔,你定一定神,毫不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我是否应该这样理解:他吃了按定量发给他的晚餐还要添?”
“他还要添,先生,”班布尔答道。
“那小鬼将来准上绞架,”穿白背心的绅士说。“我知道那小鬼将来准上绞架。”没有人反驳这位绅士的预言。接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奥利弗立刻被禁闭起来;第二天早晨,大门外面贴出一张告示:任何人要是愿意解除教区的负担,把奥利弗·退斯特领走,可得酬金五镑。换句话说,任何男人或女人,如果需要一名学徒从事任何手艺、任何买卖或行业,都可以来领五英镑和奥利弗·退斯特。
《奥利弗.退斯特》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主要描写孤儿奥利弗在收容所和贼窟的不幸遭遇,展现了英国社会底层的社会黑暗。揭露了慈善机构的黑幕,同时也表达了期待善良的资产者救助小人物,用仁爱之心改良社会的理想。
(1)戏谑的讽刺与真实的描写有机结合,是小说最鲜明的特征。选文中有大量的“小犯人整天在地上打滚,绝无吃的过饱穿的太暖之虞”类似的文字。
(2)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传神。选文中描写班布尔先生的一段文字,把虚伪、狠毒、自负的资产者刻画的栩栩如生。
(3)对比描写运用极为高超。这里有贫儿和资产阶级的对比,也有资产者之间丑态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