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说明题1. 在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中,管理的内容趋于复杂,管理的权力开始集中。
判断:错误。
说明:伴随管理阶层的兴起,前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在内容上与史前的公共事务管理相比趋于复杂,管理权力也开始分化。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另一方面,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原来统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
2. 近代最早实行人事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判断:正确。
说明:近代人事品位分类始于英国。1870年英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常任文官制度,把政府工作人员划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类,前者须通过以大学课程为内容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后者须通过中学课程为内容的公开考试,方能录用。
3. 强化是指依据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特征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解释和推断。
判断:错误。
说明:归因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依据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特征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解释和推断。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4. 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有而且必须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
判断:正确。
说明:始点事项(又称总开工事项),是网络图的开始事项。也称网络始点,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有而且必须有一个始点事项。终点事项(又称结束事项),是网络图的最后一个事项。也称网络终点,一项工程的网络图,只有而且必须有一个终点事项。
5. 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组织或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控制。
判断:正确。
说明:因为这可以增强控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一般而言,以数据、图解或曲线图形显示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组织活动的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明确的判断。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企业再造的特点。
(1)企业再造的目标。其根本目的是促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少的成本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2)企业再造的任务。企业再造的任务是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
(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所在。
(5)企业再造的对象。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
2. 简述任职者素质设计的含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所谓任职者素质设计,是确定每一职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员任职,如对知识、能力、技能、学历、经历的要求。其存在着下述几方面的问题:(1)许多部门对职位人才素质的设计,有片面追求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倾向,特别是一些上层管理机关。(2)某些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嫉贤妒能,他们采取“武大郎开店”的办法,为了拒绝比他们知识多、能力高的人进来,把所有职位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普遍压得很低。(3)缺乏非智力因素的考虑。(4)职位任职资格确定的方法科学性不够,主要是凭经验、靠直观设定,很难说清其所以然。
3. 简述在体制建设中,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1)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带来的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带来的是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3)这些矛盾和冲突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组织系统上下左右之间争功诿过、互相扯皮,或滥用权力、逃避责任等。
4. 简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1)注重管理实效,是一种成果管理。目标管理用目标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价,注重管理的实际效果,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是一种面向成果的管理。(2)实行参与制度,是一种民主管理。目标管理鼓励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管理者集团的一员,因而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一种民主的管理。(3)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目标管理主张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注重“自我控制”与“自我调整”,因此,它具有强烈的自觉性,是一种自觉的管理。
5. 简述问卷调查的实施。
(1)确定问卷对象。(2)确定问卷发放方式。这主要是指确定采用报刊发送、邮寄以及送发中的一种方式。(3)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提高问卷的回复率。其措施主要有:要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的支持;要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课题;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采取回收率高的问卷发放方式等。
五、论述题1. 依据公平理论,试述人们在产生不公平感时如何重新确立公平感。
(1)公平理论的内容。亚当斯认为,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2)不公平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亚当斯认为,如果有人产生了不公平感,他会采取特定的措施,调整自己的主观认识或行动以满足其需要。他们可以通过采用下列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重新确立公平感: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若觉得自己投入多了,会有意识地减少对组织的贡献;若觉得自己的收益少了,会采取措施谋求更多的报酬。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若觉得他人投入少了,会千方百计地使他人加大投入;若觉得他人收益大了,则会要求管理者减少他人的收益。既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又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通过自我解释,使得客观上的不公平变为主观上的公平,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造成虚假公平感的方法。调换一个比较对象,该对象不是收益比自己小,就是投入比自己大,或兼而有之。人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通过改变比较对象,以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为了摆脱由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通过发牢骚、泄怨气,或制造人际矛盾等手段,去得到“新的补偿”。如果一个特定环境总是使人感到不公平,员工就会要求离开这个环境,到组织中另一个地点或部门工作,甚至是调出组织。总之,对于被激励者来说,(不)公平感的存在会(弱)强化他的行为动机。因此,激励者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公平感,以强化被激励者的行为动机。
六、案例分析题1.
困惑的经营者
程某是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这几年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及时抓住了市场机遇,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成长壮大。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上常显得捉襟见肘:比如,明明账上有利润,但在接一项重要订单时,突然发现资金周转不过来;又如,在进行某一业务时,总认为会有一定的利益,但结果又往往与预想不符。
李某经营着一家化工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这几年看到房地产业比较赚钱,于是投资办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但楼盖到一半,突然发现钱不够用。原因是每一项工程费用都超出计划费用,原已筹集的资金已不敷使用,而银行看到该公司停工,也不再贷款,原来的贷款又到了期,弄得李某焦头烂额。
分析要求:以上两个例子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程某和李某发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预算控制。企业创业要有规划又要有计划性,预算管理就是计划性的一种体现,有了良好的预算管理会使企业的经营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可以采用两种有效的预算控制法,即零基预算法和项目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在编制预算时,不以过去的实际开支做标准,而以组织目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重新估量,通过对每项费用开支合理性的重新审定,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预算;项目预算法是把组织目标分解为项目,从项目出发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法。无论使用何种预算方法,都要有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所有管理者的参与,并制定相应的标准,重视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