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题1. 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错误。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已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放弃努力。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因为学习方法和努力一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解析] 根据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有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这六个因素可归纳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由于努力归因属于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一般情况下,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可激发起更加努力学习的动机,以争取学习的成功。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但学业仍失败,此时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胜任力有所怀疑,即可能在作能力的归因,由此产生羞愧和内疚,反而会对学生的动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
三、简答题1.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解析]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停止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