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前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意识;后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3.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 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6.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7.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8. 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9. 简要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0.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指它的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指它的无条件性。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12.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3. 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14. 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15. 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1)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进行的。
16. 简述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8. 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是派生的,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①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的产物。二者的本质都是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违背事实,违反科学,是根本错误的。
②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但其没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在许多方面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其虽然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基础,但仍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等局限性。
(2)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9.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确实首先必然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触及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且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一方面,人要立足于现实,在由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甘于受自然界的种种限制,总是要在精神世界中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把这些理想变为现实。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20.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实际上是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1.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 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①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
②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具有个性、特殊性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是其中所有的东西,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比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更为丰富。
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也同样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
现实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这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23. 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因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③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现实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总之,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2)否定之否定规律: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
现实意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4. 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第一,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意义: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25. 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2)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人类社会则不然。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而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此外,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杀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6. 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①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③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各不相同,即使反映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
④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2)意识的客观性是指:
①尽管意识是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③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7.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1958年我国的“大跃进”,就是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错误口号,结果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8.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4)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29.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要解放思想,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只有敢于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勇于正视现实,正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拘泥于一些僵死的教条,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三、论述题1. 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原理:①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叉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2)现实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原理: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②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2)现实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 试述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理:①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
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是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4.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理:①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和对立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2)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5.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理: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②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的矛盾运动。
③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2)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