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②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考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
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不仅有认识功能,而且具有实践功能,并且突出地表现为实践功能。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在各方面素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起着统领作用。
[考点] 学习目克思主义的目的
3.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②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③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认识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考点]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考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5. 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
[考点]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试述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的重要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考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的认知
2.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对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或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考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