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某地拟建一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城市的各类生活垃圾,拟选场址有如下3处(见表1),并配套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焚烧炉日处理垃圾约200t。
备选场地基本情况
|
场址条件 | 场址一 | 场址二 | 场址三 |
地质条件 | 山谷型填埋场 | 利于废弃矿井塌陷区填埋场 | 山谷型填埋场 |
距离敏感点距离 | 距离下风向村庄1km | 距离下风向村庄6km | 周边5km范围内 没有村庄 |
交通运输便利性 | 需新修5km道路 | 需新修3km道路 | 需新修7km道路 |
距离水库距离 | 在规划水库淹没区之外 | 在规划水库保护区之外 | 不涉及对水库的影响 |
地下水水位 | 基础层底部与地下水最 高水位距离大于1m | 基础层底部与地下水最 高水位距离大于1m | 基础层底部与地下 水最高水位距离约 0.95m |
洪水位条件 | 选址标高重现期小于50 年一遇洪水位之上 | 选址标高重现期小于50 年一遇洪水位之上 | 选址标高重现期小 于50年一遇洪水 位之下,但有可靠 的防洪设施 |
|
[问题]
1.请确定哪个场址更为合理,指出未确定其他场址的原因。
2.指出本工程应关注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哪些?
3.本工程焚烧炉烟囱高度不应低于多少?
4.哪些生活垃圾可以直接进入填埋场?
1.(1)场址三比较合适。
(2)理由:场址一位于村庄上风向,且距离较近。虽然位于水库淹没区之外,但可能在保护区之内,因此,场址一不符合要求。场址二选择在应该避开的矿井废弃区,不符合要求。场址三虽然地下水位条件较差,但可能通过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加高基础层厚度解决;洪水位虽然较低,但有可靠的防洪设施。符合山谷型填埋场选址标准可以适当降低的要求。
2.①选址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②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③施工及运营期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填埋场的恶臭物质与焚烧产生的飞灰的影响;④运营期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可能造成的疾病等公共卫生环境影响;⑤填埋场占地及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⑥填埋场及焚烧炉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分析与论证。
3.(1)不应低于40m。
(2)理由:当烟囱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否则其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按规定的限值50%执行。
4.①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②不包括焚烧飞灰的生活垃圾焚烧炉渣;③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④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二、1. 某垃圾填埋场工程,占地50hm
2,填埋有效库容400万m
2,设计使用年限15年。填埋场采用斜坡作业法,垃圾按单元分层填埋,分格推平、压实、覆土、消毒。垃圾填埋自库底45m标高开始,当填至垃圾坝顶70m标高时,按一定坡度逐层向库后区上升填埋,直至终场填到库尾150m标高。主要构筑物包括垃圾坝、渗滤液收集系统(排渗导气系统)、截污坝、截洪系统、调蓄池和污水处理厂等。同时设有管理生活区,包括环境监测站、办公楼、机修间、职工食堂、材料库等。填埋场区内现有3条生产运输主要道路,并设有专门的环境监测站,负责监视填埋场运行对周围地下水、地表水、空气环境的污染动态,同时对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水质进行管理监测,以调控污水厂处理效果。
填埋场随着填埋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填埋作业的进程,原有自然植被、人工果树及农业用地全部被占用或覆盖,生态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填埋场、道路系统改造、污水调蓄池、污水处理厂、监测井、冲洗站、排水设施等。填埋机具主要有:垃圾压实机、拖带式压实机、推土机、履带式挖掘机、装载机、大型封闭倾卸车等。工程永久征地总面积为1000亩,其中国有土地200亩,农村集体所有土地800亩。征地中有耕地、菜地、园地、林地等。同时涉及居民拆迁安置问题,施工场地附近没有敏感点。
[问题]
1.试对运营期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分析。
2.运营期废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3.本工程对生态会造成哪些影响?
4.对于渗滤液污染有哪些减缓措施?
5.对于填埋场的废气污染有哪些减缓措施?
1.(1)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发酵分解后产生的液体和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水浸出混合而成的,含有高浓度悬浮物和高浓度有机和无机成分。垃圾渗滤液是城市垃圾填埋场最主要的污染源。
(2)垃圾渗滤液主要有两个来源;①周边降水的渗入;②垃圾释放含有的水分。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受垃圾本身含水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填埋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降雨是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渗滤液产生量随季节变化幅度很大。
(3)垃圾渗滤液成分十分复杂,通常包含高浓度的可溶有机物及无机离子,包括大量的氨氮和各种溶解态的阳离子,还有一些重金属、酚类、单宁、可溶性脂肪酸及其他的有机污染物,尤以有机物和NH3-N浓度较高。其各种成分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填埋场的年龄、深度、微生物环境以及所填埋的垃圾的组成等,其中填埋场的场龄是影响垃圾渗滤液水质的最重要因素。
2.生活垃圾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其有机废物经厌氧降解产生填埋气体。填埋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CH4、CO、H2、N2和O2,还有一些微量气体,如H2S、NH3、庚烷、辛烷、壬烷、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丙酮、苯、乙基硫醇、氯苯、氯乙烯等。
3.(1)施工期生态影响因素:垃圾填埋场的施工过程破坏原有生态系统,改变泄洪途径,减少区域绿地面积,减弱生态功能,同时施工产生的飘尘、噪声等将对区域内的动物、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工程筑坝所需石块和填埋覆盖所需的土料,除部分来自其他工程废料和专门的建筑产品外,大部分由附近土源区采集运到工地,引起采石区或采土区原来生态系统的破坏。
(2)填埋作业期生态影响因素:填埋场的作业运行是步进式的,随着垃圾的填入,场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一方面原有土壤和植被逐渐被垃圾掩埋,而由垃圾堆体覆盖后的客土代替,生态条件发生了完全改变。另一方面,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区域生态调节功能逐渐减弱,直到覆土后进行生态恢复。由于该场处于多条断裂带,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存在潜在的污染威胁。垃圾填埋覆土所需的土源区采土,会使土源区原有生态遭到破坏;填埋作业中产生的各种恶臭和污染气体以及作业噪声都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填埋场大量苍蝇、蛆及鼠等害虫的活动,潜伏疾病传播的危险,影响附近人群及动物的健康。
(3)填埋终场后生态影响因素:当垃圾填埋结束后,由于垃圾的腐解过程需要时间,其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和恶臭气体等还会继续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此外,终场后的全面绿化将使区域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4.(1)清污分流。截洪沟的设置是关键,应保证清污的分流,避免截洪沟内雨水受垃圾或渗滤液的污染影响。
(2)加强垃圾收集管理。垃圾中纸、布、塑料、金属、玻璃、竹木等可回收废品成分较多,加强垃圾收集过程管理,实施垃圾袋装化,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可大大减少垃圾中可回收废品量,同时减少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
(3)加强作业管理。覆土在垃圾填埋作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减少臭气散发、防止苍蝇繁殖,同时有利于排泄堆体表面雨水,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量,降低污染负荷,因此应加强监督管理,及时覆土,同时应尽早规划覆土来源,保证覆土量。
(4)加强填埋场封场管理。垃圾填埋场在封场后,一般要30~50年才能完全稳定,达到无害化。在此过程中,将继续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及填埋气体。因此,在填埋场终场后都要及时在堆体表面覆盖防渗膜,并进行生态重建,这将大幅削减垃圾渗滤液产生量。
5.(1)加强废气收集系统管理。保证垃圾表层覆土密封性,隔绝空气,避免形成好氧环境,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量。
(2)加强填埋场爆炸气体的安全管理。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产生量很大,其主要成分为CH4和CO,其中CH4是易燃、易爆气体,因此,应加强安全管理,如安装24h甲烷气体自动监测报警仪等。
(3)加强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站应对场区大气恶臭污染物及TSP进行日常监测,若有异常,信息及时反馈,并对废气收集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恶臭污染物排放符合规定要求。
(4)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要求,采用随填随压、覆土等措施,作业面、道路及取土场经常进行洒水防尘等。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降低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1. 某城市工业区内一汽车制造厂扩建年加工5万辆汽车车身涂漆车间,生产工艺为:清洗除油→水清洗→磷化→水清洗→涂底漆→水清洗→干燥→喷中漆→烘干→喷面漆→烘干。清洗除油采用NaOH和合成洗涤剂,磷化使用磷酸锌、硝酸镍,涂底漆使用不含铅的水溶性涂料,中漆和面漆含甲苯、二甲苯,烘干采用热空气加热方式。生产过程废气污染,源主要有喷漆过程产生的废气喷漆室废气量为8.6×10
4m
3/h,漆雾浓度680mg/m
3,漆雾含甲苯12mg/m
3,由30m高的排气筒排放,两个烘干室废气量均为2.1×10
4m
3/h,含甲苯浓度86mg/m
3,废气采用直接燃烧法处理,净化效率96.5%,分别由各自30m高的排气筒排放,两排气筒相距50m。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有含油废水、磷化废水和喷漆废水,均入汽车制造厂污水综合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有漆渣、磷化滤渣,污水处理站的污泥,厂址东侧有一乡镇。
[问题]
1.给出喷漆室可采用的3种漆雾净化方法。
2.计算各烘干室排气筒甲苯排放速率及两个排气筒的等效高度。
3.给出涂漆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列举理由说明本工程污水处理方案是否可行?
4.本工程产生的工业固废中哪些属于危险废物?
5.危险废物拟在厂区临时存放,其处置原则一般有哪些?
6.公司拟自建危险废物焚烧炉,焚烧炉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是什么?
1.活性炭吸附、水膜喷淋吸收、静电净化。
2.(1)甲苯排放速率=86×2.1×10
4×0.035/10
6=0.063(kg/h)。
(2)

3.(1)主要污染因子:pH、COD、BOD
5、SS、磷酸盐、总镍、总锌。
(2)该工程污水处理方案不可行。理由:涂装废水中含有锌、镍第一类污染物,必须在车间排口处理达标后外排。
4.漆渣、涂装喷漆车间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含有镍重金属)、磷化滤渣。
5.①各危险废物产生点装桶或装袋送集中贮存设施分类贮存;②危险废物堆放处要防风、防雨、防晒;③夯实临时堆存场地面,做防渗处置;④危险废物堆放处应选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避免建在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
6.①选址是否可行;②否符合工业区总体规划;③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况。
四、1. 某500kV输变电工程由500kV变电所及500kV同塔双回、Ⅱ接送电线路组成,线路全长2×91.3km。其中,500kV送电线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某电厂起至500kV变电所止,线路路径长度2×37.5km;另一部分由W甲、乙线双“Ⅱ”入500kV变电所,线路路径长度2×53.8km。线路跨越2条河流。变电所建设地点位于某市高岭镇飞云寨村境内。工程静态投资7600万元。线路工程永久占地9.14hm
2,临时占地155.62hm
2;变电所永久占地9.93hm
2,临时占地2.7hm
2。
初步分析表明,本项目环境敏感点为社会关注区之一的人口密集区,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和变电所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村屯、有人员活动地带以及排水受纳地表水体——某河流。
[问题]
1.简述本项目的评价重点。
2.简述本项目的评价范围。
3.输变电项目特有的评价因子有哪些?
4.论述本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如果预测项目运营将对人口密集区内居民产生不利影响,该如果采取措施?
1.以工程分析、施工期影响、电磁环境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为评价工作的重点。具体为:①工程施工期的土地利用和拆迁安置;②工程运营期工频电场及磁场、噪声、无线电干扰的环境影响;③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可比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最佳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2.(1)噪声。①变电所:厂界噪声评价范围为围墙1m,环境噪声评价范围为半径100m的敏感区和附近居民区;②线路:边相导线两侧50m带状区域范围内。
(2)工频电磁场。①变电所评价范围为以变电所为中心500m以内;②输电线路评价范围为送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其中送电线路走廊为线路两侧边导线投影外各20m的区域。
(3)无线电干扰。①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m带状范围内;②变电所围墙外2000m的区域。
(4)生态环境。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周围500m范围。
(5)水土保持。主要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等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3.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评价属于常规评价,评价因子与一般项目类似,输变电项目的特征评价因子有:①电磁辐射:工频电磁场强度;②无线电干扰:0.5MHz的无线电干扰;③生态环境:植被特征与覆盖;④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4.(1)送电线路环境影响。施工期:①临时占地将使部分农作物、果树、高大乔木等遭到短期损坏;②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和扬尘;③修筑施工道路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产生扬尘;④塔基场地平整、基础开挖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扬尘、固体废物和机械噪声;⑤土建时的混凝土及基础打桩等产生噪声;⑥施工现场人员居住场所搭建临时生活取暖灶,产生的环境空气污染;⑦人员及车辆进出等将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野生动物产生一定影响。
运营期:①工程沿线拆迁房屋、砍伐森林、改变局部自然环境;②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功能;③输电线路下方及附近存在的电磁场对人、畜和动植物产生影响;④输电线路干扰波对邻近有线和无线电装置产生影响;⑤高压线路电晕可听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变电所环境影响。施工期:由于地表的开挖、工程车辆的行驶、施工人员生活等,施工区域将产生水土流失、粉尘、噪声、弃土(渣)、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等,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①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变电所内高压线以及电气设备附近,因高电压、大电流而产生较强的电磁场;变电所内500kV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亦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从而产生无线电干扰,通过出线、顺导线方向以及沿空间垂直方向向变电所外传播高频干扰波。②废水:变电所值班日常生活污水。③固体废物:变电所值班日常生活垃圾。事故时的废变压器属于危废,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④噪声:变电所内断路器、电抗器、变压器、火花及电晕等产生较高的连续电磁性和机械性噪声。
5.如果预测项目运营将对人口密集区内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措施之一或者三种措施结合使用。
(1)线路避让摆动。当项目经过地区有较大村庄或通过居民密集区时,线路应尽量摆动避开。
(2)抬高线位方法。当项目周边为居民密集区或村庄房屋较集中时,可采用抬高线位方法,尽量减少拆迁移民。
(3)拆迁方法。当项目周边房屋较少或房屋建设质量较差时,宜采用拆迁方法。此时应给出拆迁的户数、拆迁后最近建筑距边导线的距离及工频电场预测值。
由于本项目线路经过居民密集区,建议采用前两种措施。
五、1. 某市拟建一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其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安全填埋场、物化处理车间、稳定/固化处理车间、公用工程及生活办公设施等。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降雨充沛。
拟选场址一:位于低山丘陵山坡及沟谷区,某村东北侧(直线距离1.8km),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的果园、水稻、蔬菜等,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1000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3个村庄,人口居住稀疏。选址区场地外东北侧为地势最高点,场地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沟谷,在沟谷西部有一个人工土石坝,沟谷汇水在此形成一个人工鱼塘。场地外南侧池塘为最低点,场地南部汇水沿南侧坡地汇入南部沟谷向南流出。选址区南侧5km处有一处森林公园,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5km处。选址区西边界(200m)外有一高压高架输电线穿过。
拟选场址二:位于某村庄北面山谷(距离该村1.5km),地表植被主要为马尾松—芒萁群落和人工种植林,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800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2个村庄,人口居住比较密集。选址区临近森林公园(约1km),场地周围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一水塘(非饮用水)。选址区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0km处,距最近变电站1km。
[问题]
1.两个场址哪个更适合建设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为什么?
2.该建设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3.该项目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水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哪些?
5.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还缺少哪个主要的建设内容?
6.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及预测时段包括哪些?
1.两个场址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两个拟选场址对比分析
|
条件 |
场址一 |
场址二 |
自然生态 环境影响 |
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的果园、水稻、蔬菜等,离最近 水厂取水点上游25km处 |
地表植被为马尾松—芒萁群落和人工种 植林,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0km处 |
地形条件 |
地形有利,能尽量减少工程量,有足够覆土来源 |
地形有利,能尽量减少工程量,有足够覆 土来源 |
地质水文条件 |
场地北部有沟谷,南部汇水沿南侧坡地汇入南部沟 谷向南流出 |
场地周围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一水塘 |
水电设施条件 |
200m外有一高压高架输电线 |
1km外有变电站 |
交通状况 |
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1000m |
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800m |
周围敏感点情况 |
1.8km外有村庄,5km处有一森林公园 |
1.5km外有村庄,1km外有森林公园 |
垃圾运输沿线影响 |
垃圾运输沿途经过3个村庄,人口居住稀疏 |
垃圾运输沿途经过2个村庄,人口居住 比较密集 |
|
与场址二相比,场址一优点:破坏人工种植的果园、蔬菜,对生态破坏相对较小;离最近水厂取水点相对较远,对水环境影响相对小;电力设施距离比较近,距离村庄和森林公园等敏感点比较远,对周围敏感点噪声和景观等影响小。缺点:其建进场公路要长200m;村庄数目多,人口居住比较稀疏。综合上述两个场址的优缺点,选择场址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合建设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
2.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垃圾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垃圾场选址的合理性以及垃圾填埋场运行期间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3.①地理位置: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地理位置图;②地质环境:根据现有资料详细叙述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构造,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评价要求作一定的现场调查;③地形地貌: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相对高差的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④气象与气候;⑤地表水环境:地表水水系分布、水文特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主要取水口分布,地表水水质现状及污染来源等;⑥地下水环境;⑦大气环境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说明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污染来源、大气环境容量等;⑧土壤与水土流失: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等;⑨生态调查:植被情况(如类型、主要组成、覆盖度和生长情况等),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野生动物、植物;⑩声环境:确定声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监测布点与现有污染源调查工作;⑾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⑿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主要是与项目临近的森林公园情况,并调查选址区是否有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景观。
4.(1)地表水环境影响主要评价因子:pH、COD、BOD、SS、石油类、氨氮、总磷、挥发酚、总汞、总氰化物,还有其他重金属如Cu、Cd、Zn、As等。
(2)地下水环境影响主要评价因子:pH、总汞、总氰化物、Cr、Cu、Zn、Cd、As。
5.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还缺少污水处理设施。
6.(1)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内容:①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预测填埋场垃圾渗滤液、预处理车间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区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垃圾渗滤液的环境影响时,还应考虑非正常情况下如防渗层破裂对地下水污染的分析;②大气环境:施工扬尘、填埋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填埋场废气对填埋场周围环境和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③噪声:施工机械、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水土流失:项目选址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建设期对植被破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⑤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建设填埋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植被,占用土地引起水土流失,弃土堆放等给选址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封场后)3个时段。
六、1. 某电解铝厂位于甲市郊区,已经生产10年,现有工程规模为7万t/a电解铝,主要设备为60kA自焙阳极电解槽160台,产量20000t/a;120kA预焙阳极电解槽120台,产量50000t/a。自焙阳极电解槽含氟烟气采用干法净化回收装置,但由于其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电解车间天窗仍有大量无组织烟气排放,氟实际去除率80%。预焙阳极电解槽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含氟烟气经密闭集气罩收集后送往干法净化系统,采用氧化铝吸附剂处理,吸附后的载氟氧化铝再回收进入电解槽,氟实际去除率95%。
拟建项目为年产电解铝5万t的预焙阳极电解槽,主要设备为200kA预焙阳极电解槽100台,扩建现有渣场以满足需要;建设项目投产时同时淘汰现有60kA自焙阳极电解槽80台,淘汰产能10000t/a,其他自焙阳极电解槽全部停产。新建项目含氟烟气也采用氧化铝吸附干法净化系统,氟设计去除率95%以上。
项目建成后,全厂达到年产10万t电解铝的生产规模。全厂主要废水来自煅烧循环水和生阳极(生阳极指阳极炭块的生产)系统浊循环水系统,经过废水处理站处理后外排地表水系(Ⅴ类水体),少量的焙烧炉修理时产生的废渣送渣场填埋。经过2个月的试生产,生产设施、环保设施运行正常,现委托某监测站进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监测了6个点位,其中南面500m处A村庄氟化物60%超标,新建工程采用先进的烟气治理措施,同时淘汰老旧设备。厂外各敏感点预测氟化物浓度都将有不同程度下降并可满足标准,外排氟化物从160t/a减少到108t/a,烟粉尘排放量减少到345t/a,SO
2排放量减少到450t/a,可满足地方环保局原分配的450t SO
2总量指标。公众调查时,A村庄有24个居民反对该项目建设,占调查对象的12%。
[问题]
1.该项目竣工验收执行的标准如何确定?
2.该项目竣工验收的监测重点包括哪些方面?
3.该项目竣工验收的现场调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
4.从验收重点看,该项目存在哪些问题?能否通过验收?
1.该项目竣工验收执行标准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保竣工验收标准和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
①废气、废水排放执行《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2010)新建企业标准;建成后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②清洁生产标准执行《清洁生产标准 电解铝业》(HJ/T 187-2006);③环保验收标准执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电解铝》(HJ/T 254-2006);④总量控制指标执行地方环保局分配的SO2,排放量450t指标;⑤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含高浓度氟化物的电解槽大修废渣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
2.(1)大气污染源及环保设施。对电解、原料车间、阳极焙烧、阳极生成及组装、炉修等有组织源中的废气排放量和排放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分析外排废气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废气处理设施处理效率是否满足要求。对电解车间天窗、底部侧窗无组织排放粉尘和氟化物进行监测。根据全年工作时日计算判断SO2是否满足总量要求。
(2)废水污染源及环保设施。对厂区排放口、废水处理站进出口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分析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废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是否满足要求。
(3)厂界噪声监测,分析厂界噪声是否达标;周边敏感点噪声监测。
(4)对渣场土壤、植被、地下水氟化物进行监测。具体监测因子和点位的布置应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电解铝》。
3.①初步调查特征污染物氟对土壤、地下水、农作物及牲畜保护敏感点目标的影响情况;②各原料库、配料仓等储运污染防护措施;③阳极生产系统多烟囱相对距离的测量及等效单元的合并;④阳极系统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监测所需常年气象资料的收集;⑤电解槽大修废料种类、数量、处置方式。建有危险废物贮存、填埋场的按GB 18598、GB 18596检查;⑥危险废物交由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处理,核查该机构的相应资质及双方签订的处置协议;⑦各类污染物排放污染控制标准、吨铝排氟指标、总量控制指标及处理设施设计指标;⑧环境管理机构、监测机构人员、设备水平;⑨绿化面积、绿化系数;⑩污染扰民或纠纷情况初步调查。
4.该项目不能通过验收,存在问题如下:
(1)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解铝行业环境管理的通知》(环发[2004]94号),现有小型自焙槽应当予以淘汰,该项目扩建后仍然保留60kA自焙阳极电解槽80台(尽管已停产),并未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2)按照《清洁生产标准 电解铝业》中清洁生产污染物产生指标,其中全氟产生量一、二、三级分别要求不大于16kg/t、18kg/t、20kg/t,本项目建成后产生氟化物(以F计)108t,按照污染设施去除率95%计算,其吨产品产生全氟为(108×1000/0.05)/100000=21.6(kg/t),尚不满足清洁生产三级标准。按照《清洁生产标准电解铝业》中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废气净化效率一、二、三级分别要求大于99%、98%、97%,该项目为95%,也不满足三级标准。而且标准中要求冷却水全部循环利用,该项目存在外排。
(3)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南面500m处敏感点A村庄氟化物60%相对空气环境质量超标,可见企业生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影响,本次扩建尽管对污染重的老旧设备进行了淘汰和停产,但并未全部淘汰拆除,其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对环境敏感点的污染影响仍有可能存在。
(4)SO2排放量减少到450t/a,满足地方环保局原分配的450t总量指标,可见原来项目是不满足地方总量指标的,部分焙阳极电解槽停产但未淘汰,如果开工排放SO2仍会超过地方分配总量指标。
(5)有12%的公众持反对意见,而且全部集中在A村庄,是与其环境空气F超标有直接联系,但企业并未对公众反映如此强烈的环境问题采取明确措施来解决。
七、1. 某菊酯类卫生用药改建项目占地面积25万m
2,厂房建筑面积9万m
2,厂区绿化面积4900m
2。厂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全国农药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现有5个主要生产车间,分别为甲胺磷车间、菊酯车间、粉剂车间、乳剂车间和悬浮剂车间。其中,甲胺磷车间的生产能力为4000t/a,菊酯车间的生产能力为200t/a,乳剂车间的生产能力为10000t/a,粉剂车间的生产能力为2000~3000t/a,悬浮剂车间的生产能力为2000~3000t/a。企业主要的产品类别是有机磷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卫生用药。主要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TVOC和甲苯。
主要工程包括:甲胺磷生产车间、菊酯生产车间、乳剂车间、粉剂车间、悬浮剂车间、锅炉房、供冷机房、办公楼、循环冷却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成品仓库、危险化学品仓库、剧毒品仓库、车间配有废水预处理站、甲醇回收设施、有机废气冷凝回收系统、除尘设施和水洗塔、包装废桶存放区等。
[问题]
1.本项目施工期可以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2.运营期废气的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哪些?
4.请给出大气环境影响防治的建议。
5.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并给出建议。
1.①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③施工运输车辆进出应合理安排,禁止鸣笛,尽量减少交通堵塞;④设备清理产生的化学残余物属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贮存和严格管理,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公司收集处理。
2.(1)企业各废气产生装嚣均配有冷凝器,可冷凝回收废气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冷凝处理后的酸性和碱性尾气再分别经碱液吸收塔和水吸收塔处理后,由风机统一引入新菊酯车间的排气管集中排放。
(2)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有机气体的无组织排放量,企业选用密闭性良好的物料输送泵和生产设备,并确保管道连接良好,减少生产过程的跑、冒、滴、漏。此外,为分离和分装生产设备设置活动型锥形吸气罩,减少在分离和分装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吸收的气体进碱液吸收塔或水吸收塔处理后,再统一由总排气管排放。
(3)为了防止本项目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对周围敏感点造成影响,企业拟尽量减少化工原料在车间的存放量。大部分生产原料(尤其是三乙胺、吡啶等恶臭型化工原料)和产品,均采用密闭性较好的包装桶包装,存储在乳剂车间专门的化工仓和原料仓内。
(4)对企业现有菊酯车间的排气方式进行整改。对现有菊酯车间各类工艺废气进行收集,采取碱液吸收塔或水洗塔集中处理后,再由排气筒统一排放。
(5)制定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对操作系统及安全设施等定期进行全面保养、检查和维修,确保安全生产。
(6)为了便于对尾气的监测,所有排放废气的排气筒或烟囱应设置废气监测采样孔。并对各排放口做规范化管理。
3.①严格落实化学危险品储存、使用和运输要求,合理储存、使用和运输化工原料,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将发生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环境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②废水处理站存在事故性排放风险;③制订环境风险应急救援预案,力求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
4.(1)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保证废气处理设备正常运行,避免非正常排放情况发生。当废气处理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时,应尽快停产进行维修,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为了降低原有项目和本项目无组织气体对敏感点造成的影响,企业必须从控制无组织排放源强和采取恶臭防治措施两方面入手,确保厂界恶臭污染物浓度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5.由于本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人为事件,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岗位责任制,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增强风险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为了进一步降低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给出如下建议:①建议企业在实际生产时,合理控制各类化工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储存量;②建议企业进行安全评价,明确本项目的安全防护距离。
八、1. 某大城市拟建设一个超高层的、多功能的特大型商贸中心。该项目包括4座超高层办公写字楼,2座饭店,1座公寓,1座会议中心,2个展览厅,1个商场,1个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60万m
2。建一套中央空调系统。拟建一锅炉房对商贸中心集中供热,锅炉房有3台7t/h燃油锅炉,并配有小型地下油库1座,锅炉烟囱高100m。距烟囱150m处有一塔楼高200m。建垃圾转运站一处。该城市已建有污水处理厂。
项目给水与排水管网拟和市政管网相连。项目用地是化工厂搬迁后腾出的空地,原厂区的地面建筑物及取水井尚未拆除。本地块的用地性质定为商贸服务业用地。项目西侧为城市主干线道路;北侧有多层建筑物,包括住宅和学校;东侧200m处有一古寺庙建筑群;南侧有湖泊。4座写字楼的外墙均采用玻璃幕墙。地下车库有1500个停车位。
[问题]
1.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需了解该项目的哪些最基本的信息?
2.环境现状监测的方案中,已确定了地面水、气、声的监测要素。是否还要增加其他的监测内容?说明理由。
3.分析判断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哪几方面?
4.说明烟囱高度的合理性及理由。
5.如果项目旁的古寺庙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应考虑什么内容?
1.需了解建设期和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1)建设期的污染源分析包括: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噪声、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2)运营期的污染源分析包括:锅炉废气、生活污水、地下车库汽车尾气、交通噪声、生活垃圾等。
2.(1)应增加土壤和地下水的监测内容。
(2)理由:由于本项目用地是化工厂搬迁后腾出的空地,原厂区的地面建筑物及取水井尚未拆除,存在原生污染问题,其环境现状必须查清。
3.①施工期的影响:施工扬尘、施工噪声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②运行期的影响:锅炉废气、生活污水、地下车库汽车尾气、交通噪声、生活垃圾等;③高大建筑群环境影响:局地风场(高楼风)和污染物扩散条件影响,大型玻璃幕墙可能带来的光污染、日照遮挡影响;④社会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城市景观影响。
4.(1)不一定合理。
(2)理由:锅炉烟囱高度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确定,尽管按照锅炉废气排放标准要求烟囱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范围建筑物3m,不能达到该要求也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浓度标准值严格50%执行。应根据项目周围的环境空气功能要求和本城市的总量控制要求,利用模型计算锅炉烟囱排放污染物对本地区环境空气的贡献和影响,并提出其合理的排放高度要求。
5.①应充分考虑施工期对其的污染影响与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施工机械靠近其运行,施工运输车辆应尽量避免经过古寺庙建筑群;②还应进行景观影响评价,本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古寺庙建筑群景观相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