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分类模拟4
专业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
送孟东野序
韩 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注]孟东野,即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一生穷困潦倒,五十岁才考中进士,五十四岁任溧阳县尉。这篇文章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写的一篇赠文。
1. 韩愈继承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观点,于此文开篇提出______,将“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内心郁结结合起来。
不平则鸣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草木之无声,风
挠
之鸣 挠:摇动,搅动
B.择其善鸣者而
假
之鸣 假:假装
C.凡
载
于《诗》《书》六艺 载:记载
D.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
绝
也 绝:断绝
A
B
C
D
B
[解析] B项“假”的意思是“借助”。
3. 本文是韩愈为勉励孟郊而写的一篇赠序,文章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言表述。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4. 作者通过勉励孟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为勉励开解孟郊而作。孟郊“善鸣”却仕途坎坷,终生困顿。作者通过此赠文发出“不平则鸣”的观点,表达了对孟郊仕途坎坷遭遇的同情,含蓄指斥了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寄寓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愤慨。(言之有理即可)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1)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2)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轻而虚浮,节奏短促而急迫,语言艳丽而哀婉,意志松弛而放纵。
论贵粟疏
晁 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为开其
资
财之道也 资:资助、供给
B.土地人民之众不
避
汤、禹 避:让、次于
C.民者,在上所以
牧
之 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
D.冠盖相望,乘
坚
策肥 坚:坚固的车子
A
B
C
D
A
[解析] A项“资”在此句中的意义为“积蓄”。
7. 下列“亡”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______。
A.而国亡捐瘠者
B.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
C.亡逃者得轻资也
D.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A
B
C
D
C
[解析] A、B、D三项“亡”为通假字,通“无”,意为“没有”;C项中的“亡”意为“逃亡”。
8. 本文论证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大量运用对比论证,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1)将尧、禹、汤时“畜积多而备先具”,得以抵御多年的水旱灾害和汉初国内统一、土地人民之多、无水旱灾害但是却“畜积未及”做比较,指出“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引出必须“贵粟”观点。
(2)将农夫耕作和生活的艰辛痛苦同商人的逸乐做比较,指出法律规定与现实社会的反差,皆因为君主的好恶所引起,进而提出统治者当“使民以粟为赏罚”,即“贵粟”。(言之成理即可)
9. 作者在多个对比论证之后,提出君王顺应民心有三个好处,即______、______、______。
主用足 民赋少 劝农功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1)老百姓呢,在于国君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老百姓)追逐财利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不会选择方向。
(2)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把粮食看得很贵重。把粮食看得贵重的办法,在于让老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遏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 与“终必不蒙见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于是入朝见威王
A
B
C
D
D
[解析] 文言文中多用“见”“为”“被”“于”等表被动。A、B、C三项皆为被动句,D项中“见”意为“拜见、谒见”,不表被动,因此本题选D。
12. 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_。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B.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A
B
C
D
C
[解析] C项“事事”意为“做事”,第一个“事”名词活用为动词。
13.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重念
蒙
君实视遇厚 ②
蒙
故业,因遗策
B.①故今
具
道所以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
具
情态
C.①非
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 ②相如度秦王
特
以诈佯为予赵城
D.①如君实
责
我以在位久 ②每
责
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A
B
C
D
C
[解析] A项①句中的“蒙”意为“承蒙”;②句中的“蒙”为“继承”。B项①句中的“具”意为“详细”;②句中的“具”意为“具备”。C项两句中的“特”都为“只、仅”的意思。D项①句中的“责”意为“责备”;②句中的“责”意为“索取”。
14.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文章驳论的重点。
全文驳论的重点是针对司马光对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作者逐条加以驳斥,揭露士大夫因循守旧、媚俗腐朽的本质,同时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 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_。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已为墙,凡再变矣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吾妻归宁
A
B
C
D
C
[解析] C项“乳”名词做动词,意为“用乳汁喂养”,属于词类活用。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室仅
方丈
,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
迨
诸父异爨 迨:等到
C.何
竟
日默默在此 竟:竟然、居然
D.从余问古事,或
凭
几学书 凭:靠着、倚着
A
B
C
D
C
[解析] C项“竟”意为“自始至终”,此句中“竟日”指“终日”。其余三项均正确。
17. 归有光的散文以“平淡”取胜,以“情”见长。请指出文中的一两件小事,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母亲叩门对儿子嘘寒问暖,极平淡的生活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关怀;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回首往事,那亲切温馨之情中又蕴含着沉重的悲戚。
(2)补记亡妻在阁子中的生活片段,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衬托了作者今日生活的悲哀与凄凉。文字虽然平淡,却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歌。(言之成理即可)
1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当空,照亮了半堵墙壁,桂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微风吹过,树影摇动,非常可爱。
(2)我长时间卧病在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请人再次修缮南阁子,(修缮后)它的格局与之前稍有不同。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榜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耶?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1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_。
A.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B.县吏怪其意气
C.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
D.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A
B
C
D
C
[解析] A项“忧”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担忧”;B项“怪”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怪”;C项没词类活用现象;D项“败”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衰败”。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群子弟
屹屹
未有所得 屹屹:呆呆地站立着
B.县吏怪其
意
气 意气:志趣、性格
C.吴中子弟多
轻儇
轻儇:轻佻、不庄重
D.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
颜色:脸色
A
B
C
D
B
[解析] B项“意气”指“意志与气概”。
21. 下列选项中,与“宰天下竟何如”中的“宰”意义相同的是______。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C.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D.烹羊宰牛且为乐
A
B
C
D
A
[解析] “宰天下竟何如”中的“宰”为“主宰、治理”的意思。A项中的“宰”有“治理、主宰”的意思;B项中的“宰”,泛指地方官;C项中的“宰”意为“坟墓”;D项中的“宰”意为“屠宰、宰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2.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张自新其人,说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张自新是一个科场失意、终身不得志的穷苦文人。他重视孝悌观念,继承父志,孝敬母亲,敬爱兄长;学习刻苦,悟性很高,为文有奇气;性格刚直,藐视纨绔子弟;胸有大志,然而却受尽嘲讽笞辱,郁郁而终。作者在赞扬张自新人格刚正,深切同情其不幸命运的同时,还寄托了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慨,读之让人同情。(言之成理即可)
2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
(1)(张自新)性格端正诚实,不重视外在的装扮。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笑嘲讽的,把他看作乡下人。
(2)世上乘时得势、神情得意、自认为有才能的人,也应该反省自身了。
浣花溪记
钟 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24. 文中提及“武侯祠”和“杜工部祠”,“武侯”和“杜工部”分别指______和______。
诸葛亮 杜甫
2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色如
鉴
鉴:铜镜
B.溪
周
之,非桥不通 周:四周
C.碑皆不
堪
读 堪:能够
D.出城欲雨,顷之
霁
霁:天放晴
A
B
C
D
B
[解析] B项“周”作动词,意为“环绕、围绕”。
26.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
耳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
耳
B.①
或
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②或命巾车,
或
棹孤舟
C.①稍断
则
复见溪 ②河内凶,
则
移其民于河东
D.①患难之于朋友大矣
哉
②噫嘻悲
哉
!此秋声也
A
B
C
D
B
[解析] A项两句中的“耳”可译为“而已、罢了”。B项①句中的“或”为“或者、或许”的意思;②句中的“或”为“有时”的意思。C项两句中的“则”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D项两句中的“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故本题选B。
27. 找出文章结尾处的对比修辞,并说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使客(朝廷派的使臣)的“冠盖稠浊,磬折喧溢”与作者的“是日清晨,偶然独往”做对比,表现了作者孤高傲岸的性格特征。
2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1)深幽幽的呈现一片青碧色,有在城下回环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2)在穷困潦倒中奔波流离,仍然能够选择胜景之地栖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
左忠毅公逸事
方 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进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从
数骑出,微行人古寺 从:跟从
B.闻左公
被
炮烙 被:遭受
C.史噤不敢发声,
趋
而出 趋:奔赴、奔向
D.使将士
更
休 更:重新
A
B
C
D
B
[解析] A项中的“从”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C项中的“趋”是“快走、跑”的意思;D项中的“更”是“相互、交替”的意思。B项解释正确。故本题选B。
30.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______。
A.①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
耳
②无他,但手熟
耳
B.①闻左公被炮烙,旦夕
且
死 ②不出,火
且
尽
C.①老夫已
矣
②公子勉之
矣
!老臣不能从
D.①
而
自坐幄幕外 ②军惊
而
坏都舍
A
B
C
D
B
[解析] A项①句中的“耳”为语气词,表示肯定,意为“了”;②句中的“耳”为语气词,可译为“而已、罢了”。B项两句中的“且”都为副词,意为“将要”。C项①句中的“矣”为语气词,表肯定,意为“了”;②句中的“矣”为语气词,表示劝勉语气,可译为“吧”。D项①句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意为“却”;②句中的“而”为动词,意为“如同”。
31. 下列对原文内容及相关知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作者方苞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其古文理论是严于“义法”
B.左光斗身处明末宦官干预朝政、排除异己的混乱时期,本文重在突出他正直、胸怀天下、勇于斗争的崇高精神
C.本文选取左光斗识才和入狱两件事,叙述简明有法,脉络清楚
D.本文第三段重在描写史可法治兵,突出他英勇忠烈的品质
A
B
C
D
D
[解析] 文章第三段写史可法治兵勤勉,意在强调左光斗的师魂和崇高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之大,侧面烘托出史可法胸怀天下、勤勉政事的光辉形象。
3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2)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1)(史可法)拿着五十两银子,哭着同狱卒商量探监的方法,狱卒被他感动了。
(2)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并且不明大义,谁来支撑国家大事呢?
苏秦以连横说秦(节选)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关,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3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
A.形容枯槁,面目犁黑
B.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C.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D.天下莫之能伉
A
B
C
D
B
[解析] A项“犁”通“黎”。意为“黑色”;B项没有通假字;C项“从”通“纵”,意为“合纵”;D项“伉”通“抗”,意为“匹敌”。
3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是
皆秦之罪也 是:这
B.
安
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 安:怎么、哪里
C.
且夫
苏秦特穷苍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且夫:句首语助词,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讨论
D.
盖
可忽乎哉 盖:推测原因
A
B
C
D
D
[解析] D项“盖”通“盍”,与“何”同义,意为“怎么”。
35.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______。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C.廷说诸侯之王
D.嫂蛇行匍伏
A
B
C
D
B
[解析] A、C、D三项中的“庭”“风”“蛇”都是名词做状语,意义分别为“在庭院中”“在宫廷上”“像蛇一样”。故本题选B。
36.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苏秦始将连横,
说
秦惠王 ②鲰生
说
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①南有巫山、黔中之
限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
,暴秦之欲无厌
C.①乃夜
发
书,陈箧数十 ②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
发
盆
D.①四拜自跪而
谢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谢
罪
A
B
C
D
B
[解析] A项两句中的“说”都是“游说、劝说”的意思。B项①句中给的“限”是“险阻”的意思;②句中的“限”是“指定的范围、限度”的意思。C项两句中的“发”都是“打开”的意思;D项两句中的“谢”都有“道歉、谢罪”的意思。
3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2)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1)(苏秦)游说秦王的谏书呈上了多次但是他(连横)的主张仍然没有被(秦王)采纳,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铜)也用完了。
(2)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害怕。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秦士录
宋 濂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鲡缅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有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虽日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止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竟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3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______。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
B.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C.酒酣,解衣箕踞
D.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
A
B
C
D
D
[解析] A项“拳”名词做动词,意为“用拳头击”;B项“贱”为形容词做动词,意为“轻视,看不起”;C项“箕”名词做状语,意为“像簸箕一样”;D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因此本题选D。
39.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邻牛方斗,不可
擘
②巨灵咆哮
擘
两山
B.①两生
雅
闻其酒狂 ②都督阎公之
雅
望,棨戟遥临
C.①命勺酒
劳
弼,弼立饮不拜 ②公
劳
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矣”
D.①
会
丞相与王有隙 ②
会
天大雨,道不通
A
B
C
D
B
[解析] A项两句中的“擘”都是“分开”的意思。B项①句中的“雅”意为“向来”;②句中的“雅”意为“文雅、高尚”。C项两句中的“劳”都有“慰劳、犒劳”的意思。D项两句中的“会”都是“恰逢”的意思。
40. 下列句子中,与“君终不我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何以自托于赵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B
C
D
C
[解析] 题干中“我”做“从”的宾语,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A项中的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B项人称代词“余”做“欺”的宾语;C项“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句读”做“知”的宾语,“惑”做“解”的宾语。A、B、D三项皆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4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2)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
(1)(我)今日并非是想邀请你们陪着喝酒,只是想稍微吐露内心的不平之气罢了。
(2)德王立即命人给予他(那些东西),暗中命令善于运用长矛的壮士五十人,从东城门骑马奔驰而出(去埋伏),然后派邓弼前往。
瘗
①
旅文
王阳明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淡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①:瘗(yì):埋葬。
42. 下列句子中,没有句首发语词的一项是______。
A.繁何人
B.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C.夫战,勇气也
D.而翁掌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
B
C
D
D
[解析] A项“繄”用于句首,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为句首发语词;B项“盖”用于句首,表议论或叙述的开始,起提示和强调作用,为句首发语词;C项“夫”用于句首,引发议论或对某事进行判断,为句首发语词;D项“而”通“尔”,意为“你的”,有实义。
4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二童
悯然
涕下 悯然:哀怜的样子
B.则宜
欣然
就道 欣然:愉悦的样子
C.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
蹙然
蹙然:愤怒的样子
D.又不谓尔子、尔仆亦
遽然
奄忽也 遽然:仓促的样子
A
B
C
D
C
[解析] C项“蹙然”在此句中意为“皱眉忧愁的样子”。
4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
薄
午,有人自蜈蚣坡来 ②日
薄
西山,气息奄奄
B.①
将
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 ②
将
进酒,杯莫停
C.①古者
重
去其乡 ②添酒回灯
重
开宴
D.①
骖
紫彪而乘文螭兮 ②停
骖
遥望独徘徊
A
B
C
D
A
[解析] A项两句中的“薄”意为“迫近、临近”。B项①句中的“将”意为“携、带”;②句中的“将”音“qiāng”,意为“请、愿”。C项①句中的“重”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②句中的“重”音“chóng”,意为“重新、再次”。D项①句中的“骖”名词做动词,意为“驾驭”;②句中的“骖”为名词,意为“驾车之马”。
45. 本文属于什么文体?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祭文。作者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与吏目等三人的客死他乡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推测对方行为和心理,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异乡旅人的哀悼,也有同病相怜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愤。(言之成理即可)
4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2)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1)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吏目等人),他们已经离开了。
(2)自从我离开父母家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了。历尽瘴毒尚且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悲伤的情绪。
专业知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