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文学作品的形式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构成。
2.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3.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______,表现特征是______,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______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______。
6. ______的《______》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7.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层次。
8. 读者的动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9. 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种理解称作______。
10.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体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的______效果。
三、辨析题1. 典型常常是文学至高的美学追求。
×
[解析] 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我们知道,大部分诗是不塑造人物的,所以不能说典型常常是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
2.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
[解析]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而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3. 清代学者刘熙载从审美风格上提出了四种意境。
√
[解析]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代表作《艺概·诗概》中提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这是从审美风格对意境做出的分类。
4. 意象,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相加。
√
[解析] “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借物抒情,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5. 叙事性作品的叙述内容是人物。
×
[解析]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被讲述的故事而非人物。
6. 传统的叙事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
[解析] 第三人称叙述,即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述作品多为这一视角。
7. 广义的文学消费即文学阅读活动。
√
[解析]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8.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
[解析] 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既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特点,又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特点;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
9.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审美属性、认识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
√
[解析]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是审美、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10. 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前,便已隐含着读者。
×
[解析]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四、简答题1. 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它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
(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2. 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无功利与功利;
(2)形象与理性;
(3)情感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