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21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都江堰》第一部分中,作者写道“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里主要运用的叙述手法是______
A.类比手法
B.对比手法
C.借代手法
D.夸张手法
A
B
C
D
B
[解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2. 《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______
A.灵动的生活
B.喧嚣的生命
C.壮丽的驯顺
D.强烈的震撼
A
B
C
D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掌握熟悉程度。余秋雨在文中这样描绘水流壮观的景象:“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3.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这句话所用的手法是______
A.对比
B.夸张
C.层递
D.排比
A
B
C
D
A
[解析]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运用了对比手法,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旱已废弛。“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用在人们心目中已成定论的长城作对比,更显出都江堰的伟大。
4. 下列《都江堰》文句中具有象征意味的是______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j人类学的思考
C.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D.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A
B
C
D
A
[解析] 《都江堰》与单纯的游记不同,立足现代,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如较明显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句子:“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5. 下列《都江堰》中的语句,用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修辞手法的是______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
C.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D.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A
B
C
D
A
[解析] 根据基础知识分辨,A项含借代修辞,其他三项是比喻、比拟。
6. 《都江堰》:“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这里的“长锸”象征着______
A.治水事业的承续
B.李冰的坚定自信
C.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D.一种简单有效的治水方法
A
B
C
D
C
[解析] 《都江堰》一文写道,没有证据证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不可否认,因有过李冰,中国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然后以“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铜锤反复辩论”来象征此说法的合理性。
7. 《都江堰》中都江堰修建的时代是______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A
B
C
D
B
[解析]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公元前2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后组织百姓修建了都江堰。可见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
8. 《都江堰》:“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金杖玉玺”指代的是______
A.发动战争
B.兴修长城
C.积累财富
D.追逐权位
A
B
C
D
D
[解析] “金杖玉玺、铁戟铜锤”:权力、权位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9. 《都江堰》这篇文章共有四层,其中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是______
A.第一层
B.第二层
C.第三层
D.第四层
A
B
C
D
B
[解析] 《都江堰》这篇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10. 《都江堰》一文认为都江堰胜过长城,所反映的人文理念是______
A.尊崇更加悠久的历史遗迹
B.推崇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
C.显示人类驯服自然的信心
D.赞赏民间宗教的世俗精神
A
B
C
D
B
[解析]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11. 余秋雨在《都江堰》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A.它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B.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C.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D.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A
B
C
D
B
[解析] 余秋雨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更激动人心的结论。
12. 《都江堰》多次写到长城,对揭示都江堰的文化内涵来说,其主要作用是______
A.对比反衬
B.类比彰显
C.象征暗示
D.侧面烘托
A
B
C
D
A
[解析] 在《都江堰》中,对比手法运用较多。例如,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13. 《我与地坛》中,运用比喻修辞的是______
A.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B.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C.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D.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A
B
C
D
A
[解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选项A运用了比喻修辞,选项B、C运用了比拟修辞,选项D运用了夸张修辞。
14. 《我与天坛》中,“我”十五年总是到地坛古园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A.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现实
B.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C.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D.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A
B
C
D
D
[解析]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依据原文,“我”十五年总是到地坛古园去的主要目的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15. 《我与地坛》中“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对偶
A
B
C
D
B
[解析] 该句将“雨燕”及“天地”赋予了人性,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16. 《我与地坛》:“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A
B
C
D
C
[解析] 这句话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与惊恐”等都是表现人物心理状况的词语。
17. 《我与地坛》中所言“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是指______
A.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
B.整天整天跑到地坛去
C.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D.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A
B
C
D
C
[解析] 作者痛悔的是母亲是因自己的拖累而早亡的,痛悔自己的“决意不喊她”加重了母亲的痛苦。
18. 《我与地坛》中,“她来找我”,“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层递
A
B
C
D
A
[解析]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用比喻,说明寻找的艰难。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表现母亲的牵挂、着急、不知所措,真实感人。
19. 《我与地坛》中,用种种事物来类比四季,其整体象征意味是______
A.对自然景物的复杂感受
B.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感受
C.对人生命运的复杂感受
D.对各种知识的复杂感受
A
B
C
D
C
[解析] 《我与地坛》一文分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20. 《我与地坛》第三部分中四季描写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A.对比
B.衬托
C.夸张
D.象征
A
B
C
D
D
[解析] 《我与地坛》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21. 下面通过无声的行动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句子是______
A.我对母亲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
B.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C.母亲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D.母亲每天送行伫望,但从不问为什么
A
B
C
D
D
[解析] 作者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选项A是侧面烘托母爱的动人力量。选项B、C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选项D是通过无声的行动描写来表现母爱。
22. 《我与地坛》共分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的内容是______
A.作者残废双腿后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
B.母亲对残废儿子的疼爱与理解
C.作者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的感受
D.作者对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感受
A
B
C
D
B
[解析] 《我与地坛》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我”残废双腿后十五年来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第二部分,述说“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而且理解、毫不张扬却意志坚忍的母爱。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23. 《我与地坛》中,“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属于______
A.语言描写
B.行为描写
C.细节描写
D.心理描写
A
B
C
D
D
[解析] “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这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
24. 下列《我与地坛》的语句中,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精神的是______
A.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B.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A
B
C
D
C
[解析]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叙述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
25. 《我与地坛》中,地坛和母亲对“我”来说相同的意义在于______
A.都与“我”有特殊的缘分
B.都在为我默默祈祷
C.都是为我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
D.都给我人生哲理的启迪
A
B
C
D
C
[解析] 史铁生进入地坛是由于自身残疾、痛不欲生,而地坛的作用与母亲相似,为他抚平了创伤、使他焕发了新生,A、B、D项没抓住根本作用。
26. 《我与地坛》反复抒写母亲死后我的痛惜和追悔,对表现母爱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______
A.对比反衬
B.类比显现
C.象征暗示
D.侧面烘托
A
B
C
D
D
[解析] 反复抒写“我”对母亲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27. 《我与地坛》中,地坛和母亲对“我”来说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______
A.对立反衬
B.烘托映照
C.象征性类比
D.虚实映衬
A
B
C
D
C
[解析] 《我与地坛》中,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28. 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这些象征性地体现了______
A.作者的倔强“心魂”
B.母亲的伟大
C.母爱的深沉
D.古园历史的悠久
A
B
C
D
A
[解析] 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
二、多项选择题
1. 《都江堰》中采用了拟人手法的有______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
C.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
D.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E.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
A
B
C
D
E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拟人手法的使用。选项D是比喻,选项E未用修辞手法。
2. 作者在对都江堰的水流进行描绘时,写到了______
A.声音
B.作者的感觉
C.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
D.以前的泛滥成灾
E.比长城更古老
A
B
C
D
E
ABC
[解析] 余秋雨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发人深思。
3. 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对比方法的有______
A.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B.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C.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D.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E.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A
B
C
D
E
ABCD
[解析] 《都江堰》一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本题选项A“废弛”与“输送”,选项B“僵硬”与“灵动”,选项C“水气淋漓”与“早已风干”,选项D“雄壮、蛮吓、残忍”与“智慧、仁慈、透明”等。
4. 下列作品,蕴含强烈现代人文精神色彩的有______
A.《容忍与自由》
B.《我的世界观》
C.《都江堰》
D.《蚂蚁大战》
E.《香市》
A
B
C
D
E
ABCD
[解析] 《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蕴含着强烈的现代人文精神。《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的崇高信仰蕴含着可贵的人文精神。《都江堰》中,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蚂蚁大战》中亨利·戴维·梭罗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所体现的现代人文精神是:社会和人生的大义。
5. 下列属于史铁生作品的有______
A.《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B.《原罪·宿命》
C.《文化苦旅》
D.《梅雨之夕》
E.《将军底头》
A
B
C
D
E
AB
[解析]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篇小说《原罪·宿命》、散文集《自言自语》等。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6. 《我与地坛》第三部分的特点有______
A.双层排比
B.多重类比
C.反复借代
D.整体象征
E.侧面烘托
A
B
C
D
E
ABD
[解析] 《我与地坛》的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以时间对应四季、以园子里的声响对应四季等双重排比,特别是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
7. 《我与地坛》展现母爱的方式有______
A.无声有情的行为描写
B.四季景物的隐喻象征
C.借“我”之口作心理描写
D.真切传神的肖像描写
E.“我”的思念作侧面烘托
A
B
C
D
E
ACE
[解析] 《我与地坛》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二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三是侧面烘托。
8. 《我与地坛》中,作者赋予地坛的象征意义有______
A.深沉的母爱
B.建筑的壮美
C.“我”倔强的“心魂”
D.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
E.死亡的慰藉
A
B
C
D
E
ACD
[解析] 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赋予地坛象征意义;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赋予地坛象征意义;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等,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
9. 《我与地坛》的抒情方式有______
A.在叙事中抒情
B.在议论中抒情
C.在写景中抒情
D.在记人中抒情
E.在回忆中抒情
A
B
C
D
E
ACD
[解析] 《我与地坛》以深微的情思贯注始终,在叙事中抒情,在写景中抒情,在记人中抒情,熔叙事、写景、记人和抒情、象征、寄托于一体,处处给人以浑然浓。郁而又精湛独到之感。
10. 以下符合《我与地坛》一文特点的有______
A.作者史铁生,是记事散文
B.侧面烘托
C.第一人称
D.善于将象征、排比、类比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E.善于运用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A
B
C
D
E
ABCDE
[解析]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作者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1)无声的行动描写;(2)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3)侧面烘托。作品文笔从容,语言优美,善用比喻、比拟、排比句式和类比手法写景状物,并将排比、类比和象征结合起来,使物象层出,寓意含蓄,韵味分外深长。
三、词语解释题
1. 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
惊悸
,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惊悸:由于惊讶而心跳加快。
2. 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
垣
间呼啸
垣:墙壁。
3. 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
邈远
的时间
邈远:遥远。
4. 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
汩汩
清流
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5. 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
遴选
为元所专攻的官僚
遴选:选拔。
6. 他治水的
韬略
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
韬略:计谋。
7. 而历尽
沧桑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8. 譬如在园中最为
落寞
的时间
落寞:寂寞。
9. 太阳循着
亘古
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亘古:从古到今。
10.
淡褪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淡褪:颜色脱减后变淡了。坍:倒塌,崩坏。圮:塌。
11. 满园中播散着
熨帖
而微苦的味道
熨帖:心里平静舒适。
12. 只是在她
猝然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猝然:突然。余暇:空闲的时间。
13. 这一
声名狼藉
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声名狼藉:名声极坏。
14.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
隽永
的哲言,或要我
恪守
的教诲
隽永:意味深长。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四、简析题
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1. 从题材上看,《都江堰》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游记。
2. 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中“自我耗损”和“再耗损”指的是什么?
战争(自我耗损);筑长城(再耗损)。
3. “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为什么使作者愉快?
因为作者体会到民众由对神的崇拜改成对李冰为民造福的敬仰的转变。
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 这段文字可划分为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个层次写“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个层次写“我”对人生的思考。
5. 第二个层次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象征手法。
6. 指出这段文字中运用比拟手法的地方。
描写雨燕、古柏、落叶三种事物都运用了比拟手法。
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因为这因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7. 为什么作者要“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因为作者在残废双腿后,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进行了思考,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8. 文中的“它”指什么?
“它”指与作者结下不解之缘的地坛。
9. 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地坛深深眷念、心存感激的深挚感情。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词语解释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简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