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31. 阅读《氓》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大家来分析一下,这篇诗歌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呢? 生:[B]
我觉得这是一篇叙事诗。 师:那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叙述了女主人公与丈夫从相知到被弃的过程。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抒情诗。
师:为什么呢?
生:[C]
因为她与丈夫相知和被抛弃的过程都是一笔带过,诗歌大段篇幅是女子的自白,抒发的是该女子的不满和悔恨之情。 师:[D]
嗯,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抒情和叙事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关键要看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还是为了讲述一件事情。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类型
- B.该生的理解有些偏颇,应该受到批评
- C.该生的理解较为正确
- D.教师此时适当的鼓励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抓住时机向学生传授判断诗歌类型的方法
A B C D
B
[解析] 该生的回答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是毫无道理。教师应该对学生主动思考的行为加以鼓励,该生不应受到批评。
32. 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我们来看一下开头的这一句,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师:[A]
那么这句话与文章有什么关系呢? 生:[B]
帮文章取了个优美的题目! (大家笑)
师:再想想。
生:[C]
看似和文章内容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却奠定了一种悲伤的基调,引出下文的故事自然而富有韵味。 师:[D]
太棒了!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兴”,我们以前也学过,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师:说得非常好!“兴”是《诗经》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与“赋”“比”一起称为“赋比兴”,后世的诗词里也常常会使用这种手法。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
- B.该生无理取闹、哗众取宠,应该受到批评
- C.该生的回答十分精彩,说明经过了一定的思考
- D.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A B C D
B
[解析] 该生的回答虽然离题较远,但是不失幽默,说明该生思维活跃。教师应该适当引导该类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的学习,不应该轻视、扼杀学生活跃的思维。B选项对该生的评价过于偏激。
33. 阅读《短歌行》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态。
师:[B]
那么再看看课文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生:“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比喻的就是人才。
师:[C]
非常好,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吗?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在课文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D]
说得非常好,我们学课文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曹操是一代枭雄,我们要能够根据作者的身份经历全面地分析诗歌。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情感表达
- B.教师使学生回归课本,培养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的学习习惯
- C.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 D.教师引申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
A B C D
D
[解析]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种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即“知人论世”,并适当对作者曹操的身份加以说明,同时强调以后学习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恰到好处,并不存在引申过多的问题。
34. 阅读《归园田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第三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A]
这两句非常巧妙,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B]
这两句通过描写失去自由的鸟眷恋树林,被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自然界的水域来衬托自己误落尘网后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之情。 师:[C]
那么巧妙在哪里呢? 生:[D]
作者通过鸟和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急切的归乡心情,不直接说自己,反而加强了抒情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师:分析得非常好!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整体情感
- B.该生对这两句理解较为准确
- C.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思考
- D.该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A B C D
A
[解析] 该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加以理解和分析,并不是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性分析。虽然这一句表达的情感与诗歌整体的情感是一致的,但不能把对重点句的分析和对文章整体的分析相混淆,二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35. 阅读《赤壁赋》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文章是怎样传达作者的思想的呢? 生:通过苏子与客人的对话来传达的。
师:[B]
那么这个客人是谁呢? 生:[C]
这……文章里没有说,也许是他的朋友、兄弟、亲人。 师:[D]
这就涉及了“赋”这种文体的手法问题,“赋”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但这种对话是虚构的,并不是真实的记述。 生:那么不存在一个“客”了?
师:没错,这是苏轼自己先虚构出一个“客”来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无奈与痛苦,然后再驳斥“客”的说法,以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赋的表达手法
- B.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
- C.学生对“客”这一形象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疑惑
- D.教师展开讲解赋“主客问答”的手法,丰富学生们的文学常识
A B C D
B
[解析] 教师问学生“客”是谁,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而是想通过发问,使学生发现无法确定“客”的身份,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客”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物,引出“主客问答”这种赋常用的表达手法。
36.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同学们有梦想吗? 生: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
师:别的同学呢?
生:我希望能环游世界!
师:[B]
大家的梦想都非常美好,我们来看一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
生:是有一天黑人可以和白人平等,不再受到歧视。
师:[C]
那么大家对这个“梦想”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D]
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梦想”,这原本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肤色和种族不应该成为评价人的标尺!我觉得很心酸,很难过!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通过询问学生的梦想引入主题
- B.教师从学生的梦想跳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跨度过大
- C.教师询问大家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 D.该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思想性,较为精彩,说明他感悟能力较强
A B C D
B
[解析] 教师询问学生的梦想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产生好奇和兴趣,由学生的梦想转移到作者的梦想,并不突兀,跨度也不大。
37. 阅读《师说》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谁能说一说文章中的“师”是什么意思? 生:嗯,是老师的意思。
师:再想想。
生:[B]
是能够对我们“传道、授来、解惑”的任何人,甚至包括年龄比自己小的人。 师:[C]
嗯,说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生:因为当时的风气使得大家都不愿意向他人请教,会觉得向别人请教尤其是向比自己小、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很丢人的事情。
师:[D]
嗯,说得非常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能够向任何对自身学习有帮助的人虚心请教,就像老师也可以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呢!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追问字词含义,讲解古文中的古今异义问题
- B.该生的理解较为准确,说明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
- C.教师引导大家思考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动机,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 D.教师从课文引申到学习生活,达到了不错的课堂延展效果
A B C D
A
[解析] 教师并不是在讲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知识点。“师”在古代也有“老师”的意思,而韩愈挖掘它更广的含义,即所有能够给予我们知识、帮助的人。教师的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思考。
38. 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核心句一共出现过几次呢? 生:三次。
师:[B]
哪三次呢?这三次有什么区别呢? 生:[C]
句首“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点出了诗作的主旨,奠定了诗歌的基调。 师:第二次呢?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此句承上启下,再次点题,加深了抒情效果。
师:第三次呢?
生:在文章结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结束全文。
师:这三次是什么关系呢?
生:[D]
层层递进,使感情渐次攀升,最终达到情感的高峰!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通过对核心句出现次数的询问,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 B.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回归课文
- C.该生对诗歌首句的理解较为准确
- D.该生基本能够掌握诗的情感抒发脉络
A B C D
A
[解析] 教师的这一问题并不是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既紧扣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并不属于细微之处,A项表述应该是“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
39. 阅读《祝福》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大家想一想,祥林嫂的悲剧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生:[B]
我觉得是祥林嫂的性格造成的,她的软弱服从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 生:[C]
我不这样认为,课文中有提到,祥林嫂抗争了,撞得头都破了。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觉得是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迷信的风俗习惯。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D]
我觉得是当时整个社会,包括祥林嫂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冷漠、迷信、无知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师:嗯,很有想法!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人公命运,也就是引导大家思考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思想
- B.该生的理解较为准确
- C.该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较为准确,说明学习该文章较为认真、仔细
- D.该生的理解较为全面,说明该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较强
A B C D
B
[解析] B项,该生的理解有些偏颇,并不准确。虽然从文章看,祥林嫂的性格多少要为她的人生悲剧负上一点责任,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也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该生的回答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
40. 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B]
我们看事情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师:[C]
你是从课文的哪部分得出这个感悟呢? 生:[D]
我是从“华山”与“花山”的名称误传这一部分感悟出来的。 师:还有吗?
生:我们要敢于到“险远”的地方、领域去探索而不能满足于容易到达的地方。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 B.该生的回答偏离文章主旨,应该受到批评
- C.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依据
- D.该生阅读文章较为细致,领悟能力较强
A B C D
B
[解析] B项,该生所回答的感悟虽然并不是该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但也确实是文章开头部分想要向读者传达的观点。教师询问的是学生学完整篇文章的感悟,并不是询问文章的主旨,因此该生的回答值得鼓励,不应该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