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案例分析题1.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到: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丁老师在对学生教学中运用“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方法,体现了丁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巧,善于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的过程,从中去发现中间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运用方法去纠正,体现出一些教育教学规律,具体分析如下:
(1)遵循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丁老师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以不同的教育内容,顺应了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上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分组教学
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3)运用了巩固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丁老师将学习的顺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相互结合在一起,注重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因地制宜的解决棘手的问题。在运用时间策略上也较为恰当,学习一段时间,巩固一段时间,使学习的知识不断的得以更新和巩固,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掌握的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1)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如自由回忆,有凭借回忆及再认。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例如,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无意识地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从而使这种任务的完成变得更加容易了。
(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教学中的意义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位于记忆连续体的两端,人类记忆活动是这两种记忆协同合作的结果,二者在教学中的意义如下:
①文科类教学,加强引导,通过重在过程
文科类教学着重体现在语言知识和规则的掌握上,通常是在其“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操作中体现出来的。文科类课程的特点已经决定了,文科类的知识很适宜于内隐学习。
学习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教育指导的不同对于诱发学习的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能简单的强调仔细清晰的言语指导,而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内隐学习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应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使其在无意识地情况下获得意识无法通达的复杂知识。具体应用时,则反映为四个字“重在过程”,也就是隐性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②理科类教学,加强练习,兼顾讲授
理科类课程的知识是可以讲清讲全的,也是可以直接领会的,表现为适宜于外显学习。但如果过于强调理解,而偏废了练习,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就像前面提到的,应该兼顾理解与练习。
在学习复杂任务时应先具备一个缄默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形成外显知识。这就启发我们,教育的最大效果很可能就是以内隐学习为基础,而外显学习适当配合于后。当今理科教育中强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就体现了先让学生自行接触所要学习的情境,在逐渐的适应中给予指导,以达到教学的标准。
③知识评估中,既要考“表达”,也要考“操作”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估手段多为书面测试,有时也有口头表达能力测评,但这些考核的着重点都落在学生能够“说”出,而不是“做”出的水平上,即重视外显能力的测试,而忽视内隐能力的测试。然而,人们说的与做的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将考核标准、测验的时间及方式多元化,这样才能克服教育的弊端。
2. 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知、情、意的概念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①认识过程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②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绪和情感的具体表现。
③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①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a.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对事物认识的变化,情感体验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转学的孩子,由于新加入一个班集体,各方面不适应,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敌意,但是随着认识的加深,发现同学老师对他的关心,敌意就会消失。
b.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例如,转学的孩子刚开始进入新集体时,对老师同学存有敌意,便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提高成绩,但是敌意消失之后,融入班集体,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加,就加强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②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a.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例如完成某项任务时时,只有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目的、可能遇到的困难才有可能通过意志努力去完成任务。
b.意志过程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例如,在通过意志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学习,不断提出要求目标,克服困难,这样会比开始时更深入、透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③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a.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例如,运动场上,如果运动员情绪不高涨,便缺乏努力进取的精神,反之情绪高涨,对比赛充满信心,则会提高斗志。
b.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例如,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④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人所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通常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在实际活动中是密不可分、彼此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