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简述《憩园》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者大胆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受契诃夫《樱桃园》及《未婚夫》影响很明显),又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艺术)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形成了具有浓厚抒情气氛又带象征意味的结构形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但作者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憩园》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彼此辩驳并呈,形成复调的关系。而故事的总叙述者“我”是客居杨家的局外人,他对这个家庭的衰落的观察与评说时时警醒着渎者,不是沉浸于故事,而是取一种“感情间隔”的思考。这种处理强化了小说阅读中的时空体验,有一种沧桑之感。《憩园》标志着巴金以往那种“青春型”的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开始朝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
2. 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独特的结构艺术。《雷雨》的剧情包含了前后30年时间的内容,为了能让这些内容浓缩到一天时间内来表现,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现在”正发生着的事件,以回溯过去的事来推动“现在”剧情的发展,这种“回溯法”使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的是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让次要情节线索和各种戏剧矛盾围绕这一主要情节的发展来展开,同时各种矛盾和冲突之间又具有巧合性联系,一环扣一环,互相引发,互为因果,各种冲突不断促进和推动主要戏剧冲突的激化,以推进主要情节的完成。剧作还善于运用有关情节结构的多种技巧,如对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等方面的处理都非常出色。
(2)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剧作中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养、地位、心理,乃至说话的场合和环境气氛的不同,决定了其所使用的词汇、语句、语调、节奏的不同。作者能够非常细致地把握并写出这种种不同特点的台词,不仅注意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而且讲究语言的动作性,即在人物语言中寄寓着潜在的内心活动,有丰富的潜台词,观众通过人物台词能感受到话中之话、弦外之音。
(3)追求戏剧的诗意。雷雨般的作家的热情与雷雨这一自然界的形象浑然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诗意的人物和诗意的语言也增强了全剧的诗意。
3. 简述20世纪30年代台湾作家杨逵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杨逵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在《模范村》这篇小说中,杨逵把抵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精神和塑造新型台湾知识分子的形象结合起来,成功地传达出他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富于抗争的知识分子情怀。杨逵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的艺术手法已相当成熟。在《送报夫》中,杨逵通过杨君的回忆和母亲的来信,设置了两条并进的线索,在两条线索上各有一系列的人物,作者通过对不同系列中的人物的“共相”和“殊相”的对比,艺术地呈现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模范村》中,杨逵除了继续在结构的巧思和人物的塑造上用心用力之外,还在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匠心。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成就上看,杨逵的出现使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