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21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艺术活动产生于______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奴隶制后期
D.文明时代
A
B
C
D
A
2. 《西斯廷圣母》是著名画家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
D.欧里庇德斯
A
B
C
D
B
3. 著名的《卡门》组曲是法国19世纪作曲家______的代表作。
A.德彪西
B.比才
C.舒伯特
D.帕格尼尼
A
B
C
D
B
4. “三一律”是欧洲______戏剧的创作法则。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文艺复兴
D.古典主义
A
B
C
D
D
5. 我国的彩塑到盛唐达到了顶峰,此时的代表作品是______
A.云冈石窟像
B.麦积山石窟像
C.山西晋祠像
D.敦煌塑像
A
B
C
D
D
6. 苏、黄、米、蔡“四大家”是我国______代的著名书法家。
A.唐
B.宋
C.元
D.清
A
B
C
D
B
7. 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______
A.小提琴协奏曲
B.交响曲
C.小提琴独奏曲
D.二胡独奏曲
A
B
C
D
A
8. 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游戏说”的是______
A.席勒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歌德
A
B
C
D
C
9. ______提出了“间离效果”的演出方法。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B.布莱希特
C.欧文
D.奥尼尔
A
B
C
D
B
10. 《花木兰》原是______作品。
A.京剧
B.昆曲
C.豫剧
D.评剧
A
B
C
D
C
11. “吴带当风”是指______的绘画风格。
A.吴道子
B.曹不兴
C.苏轼
D.吴镇
A
B
C
D
A
12. 在文学上积极鼓吹“小说界革命”的人是______
A.蔡元培
B.胡适
C.梁启超
D.黄遵宪
A
B
C
D
C
13. 《草叶集》是美国作家______的作品。
A.海明威
B.惠特曼
C.梁启超
D.德莱塞
A
B
C
D
B
14. 我国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是______、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A.白玉霜
B.梅葆玖
C.张君秋
D.梅兰芳
A
B
C
D
D
15.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弟奇教堂内的四件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的创作者是______
A.米开朗基罗
B.罗丹
C.米隆
D.乌桐
A
B
C
D
A
16. 大理石雕像《沉思》是______的作品。
A.钱绍武
B.罗丹
C.罗中立
D.米隆
A
B
C
D
B
17. 《人间词话》明确提出了______说。
A.境界
B.格律
C.神韵
D.格调
A
B
C
D
A
18. 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成功标志着______在法国的全面胜利。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A
B
C
D
D
19. 达芬奇的美学理论著作是______
A.《论俗语》
B.《论绘画》
C.《论美》
D.《美的科学》
A
B
C
D
B
20. 艺术传播的对象是______
A.艺术信息
B.艺术展览会
C.书店
D.艺术经纪人
A
B
C
D
A
二、简答题
1. 简述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③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 简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艺术创作客体与主体相对应而存在。艺术创作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创作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2) 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可以向客体运动、转化,客体也可以向主体运动、转化。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3. 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1)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威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三、作品赏析题
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
。若3小题都做答,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1. 音乐作品:《梁祝》
①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已走向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梁祝》以古老、优美动人而又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音乐素材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基础,作品绚丽多姿、抒情感人并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用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以低沉的定音鼓声开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梁祝共读的美好画面。呈示部主部是脍炙人口的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了极富韵味、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旋律。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和情深似海的爱慕之心。活泼、欢快的主题,与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情绪对比。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的结束部抒情而徐缓,这是“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场面。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该部分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整个作品达到高潮。
在《梁祝》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几代小提琴演奏家都有创造性的发挥,不断丰富着它的艺术魅力。
2. 绘画作品:《父亲》
中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纵216厘米,横152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以巨幅油画形式表现普通中国农民,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该作品采用特写构图,对老农头像的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所以,当作品展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艺术家们评价《父亲》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它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3. 舞蹈作品:《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至今已有40个春秋。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相继公演1500多场,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一九九四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的内容和外来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比较深刻鲜明。在音乐上,《白毛女》大量吸收了华北地区的民歌,及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舞剧音乐的素材,使舞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是具有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四十年来,《白毛女》曾出访过日本、朝鲜、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地区,近年还出访了美国,并巡演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四、论述题
1. 试述电影和电视的运动的画面语言的特征。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与电视是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电影在早期,是无声的“默片”,完全依靠诉诸视觉的画面来表达一切。影视画面是运动的,与绘画、摄影具有静止性的画面根本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瞬间来反映生活,而是可以直接反映生活的某些过程。
电影在成熟的过程中,利用拍摄成的胶片可以任意组接这一优势,创造了蒙太奇。蒙太奇是从法国建筑学上借来的名词,原意是把各种材料按照总的计划安装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的作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蒙太奇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产生“1+1>2”的效果。例如一个英雄在斗争中倒下的镜头,接上一个青松高耸入云的镜头,就不仅有两个镜头单独的内容,而且进一步象征了英雄的伟大与不朽。长镜头也是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采用较长时间不间断地连续拍摄,比较充分而且更具有真实感地交代出一段情节或一个场面。随着摄影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例如追随摄影、空中摄影等等,以多种方式使用长镜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电视在处理画面语言的时候,同样采取这样一些手法。
2. 结合艺术创作的实践论述形象思维的特点。
(1)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态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它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3) 形象思维与灵感具有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内,突然出现精神高度亢奋、思维极为活跃的特殊心理现象,呈现为远远超出平常水准的创作冲动和创作能力,艺术构思或传达通过顿悟获得飞跃。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简答题
1
2
3
三、作品赏析题
1
2
3
四、论述题
1
2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