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从计划阶段开始,不但需要明确软件的功能,还要明确软件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即制定软件的质量目标。在本项目中软件开发所依据的质量标准选择《GB/T 16260—2003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请选择恰当的内容并将相应的标号填入到以下叙述中的空格中。
《GB/T 16260—2003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了6个内部和外部质量特性及相关的______个质量子特性。质量特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维护性和______等。
供选择的答案:
第一个空A.16 B.21 C.27 D.28
第二个空~第六个空
A.可靠性 B.适应性 C.易用性 D.可移植性
E.一致性 F.功能性 G.依从性 H.互操作性
I.时间特性 J.资源特性 K.效率 L.安全性
第一个空C
第二~第六空A、C、D、F、K
注:第二~第六空的顺序可以换位。
[解析] 软件质量保证是指为保证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其目是使软件过程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可见的,它通过对软件产品和活动进行评审和审计来验证软件是合乎标准的。软件质量保证组在项目开始时就一起参与建立计划、标准和过程。有多种软件质量模型来描述软件质量特性,著名的有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和Mc Call软件质量模型。
根据。ISO/IEC 9126,软件质量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质量特性,第二层是质量子特性,第三层是度量指标。
质量属性分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效率、可使用性和可移植性六个,二十一个质量子特性:
(1)功能性:包括适合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2)可靠性:包括成熟性、容错性、易恢复性;
(3)易使用性:包括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
(4)效率:包括时间特性、资源特性;
(5)可维护性:包括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
(6)可移植性:包括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易替换性。
1996年我国制定了与ISO 9126国际标准等同的国家标准《GB/T 16260—199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其适用范围是:对软件产品质量需求的确定以及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各种软件,包括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获取、开发、使用、支持、维护或审计软件的人员使用。2003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6个质量子特性。
2. 在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监理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审核承建单位提交的各类文档。在软件项目的实施中,文档的编制占有突出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工作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分发、管理和审核文档对于充分发挥软件项目的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软件文档能起到多种桥梁的作用,使它有助于程序员编制程序,有助于监理人员监督软件的开发,有助于用户了解和使用软件,有助于维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修改和扩充,文档的编制必须保证质量。
请从下列关于文档编制的叙述中选出5条正确的叙述。
①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评述为了合理地达到开发目标而可能选择的各种方案,以便用户抉择。因此,编写者不必提出结论。
②操作手册的编写工作应该在软件测试阶段之前完成。
③软件的开发单位应该建立本单位文档的标识方法,使文档的每一页都具有明确的标识。
④为了使得文档便于修改且保持一致,各文档的内容不应有相互重复的地方。
⑤用户手册要使用专门术语,并充分地描述该软件系统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⑥详细设计说明书中可以使用判定表及必要的说明来表示程序的逻辑。
⑦概要设计说明书中可以使用IPO图来说明接口设计。
⑧测试分析报告应把每次实际测试的结果,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说明书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对照并做出结论。
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可以对软件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提出要求。
⑩项目开发计划除去规定项目开发所需的资源、开发的进度等内容以外,还可以包括用户培训计划。
②、③、⑥、⑦、⑩是正确的。
[解析] 错误的5项及原因:
(1)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为管理者提供该项目是否可以立项的决策依据,编写者在提出可能的候选方案并分析各种可行性时应当给出结论,说明该项目是否值得立项,能否获得成功。
(4)编写文档时必须保持各个文档的独立性,不能写“参看**说明书**节”,所以如果各文档有重复的地方时,应从前一阶段的文档中复制过来。
(5)用户手册应当使用用户熟知的术语,不应使用专业术语。应阐明系统的使用方法,不必详细介绍系统的结构。
(8)每个模块的实测结果是单元测试的结果,不应使用需求信息和概要设计(体系结构)信息来做结果比较。
(9)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是针对开发软件系统提出的要求,不包括对软件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的要求。
3.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是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实施的,三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因此,质量控制任务也应该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完成。三方都应该建立各自的质量保证体系,而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和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监理必须对承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审查并监督其执行。
请简要叙述监理过程中对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主要内容。
(1)是否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
(2)是否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机构。
(3)是否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
(4)是否配备必要的资源条件。
(5)是否建立一套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解析] 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主体,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由承建单位建立,监理单位对组织结构、工序管理、质量目标、自测制度等要素进行检查;监理单位监控质量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状况,包括设计质量控制、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控制点检测等内容;监理单位核定工程的中间质量、监督阶段性验收,并参与竣工验收。
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主要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各种质量进行监控和把握,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更正,保证工程的过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目标。监理对承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审查并监督其执行内容如下:
1.建立项目质量保证计划
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是在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对承建单位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是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情况,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承建单位建立信息系统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如下:
(1)在签订合同后,承建单位应按合同要求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承建单位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要求,并符合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现行法规;
(3)质量保证体系要满足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双方的需要。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建单位针对不同的项目,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件代码设计、阶段测试和验收等不同阶段,其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和实施是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环节。监理将着重对承建单位如何根据质量体系进行监理,承建单位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相应的监理工作。监督、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项:
(1)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根据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既要有提高工程质量的综合计划,又要有分项目、分部门的具体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计划体系,并且有检查、有分析。企业领导应对质量计划的制定负全面的责任。
(2)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其作用在于统一组织、计划、协调、综合质量保证体系的活动,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和组织质量管理活动。
(3)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实施企业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是重复发生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这些重复出现的质量管理业务,按照客观要求分类归纳,并将处理办法订成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行动准则,使管理业务标准化。把管理业务处理过程所经过的各环节、各管理岗位、先后工作步骤等经过分析、研究、改进,定为标准的管理程序,使管理流程程序化,使企业全体员工都严格遵循统一的制度和工作程序。
2.配备必要的资源条件
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和质量检测手段等。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的项目建设,承建单位的人力配备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配套,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针对项目的特点,合理地调配人员,确保项目进行。设备和应用环境是保证项目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可以根据项目合同要求,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策略计划。
鉴于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承建单位可能无法构建与建设单位完全相同的设备和应用环境,如果一定要利用建设单位的设备和应用环境进行调试或测试,必须在合同或协议中阐明相关内容。承建单位应具备必要的质量检测手段的资源条件,包括对应用环境采用其他厂商的产品做必要检测的设备和软件工具、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必要测试的环境和工具。具备相关技术资质等级的承建单位一定要具备或建设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试验室或检测室等基础设施。
3.建议一套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大量与质量有关的信息,这些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质量信息,协调和控制质量活动的过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质量管理。
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系统,一定要抓好信息的流转环节,注意和掌握数据的检测、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运动的流动速度要快,效率要高。在交付使用之后,要在半年或一年保修期内,由监理工程师带领有关人员到建设单位进行调查访问,听取使用部门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并深入了解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从中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工程的实施质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