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2.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二、给定资料
网络反腐:喝彩背后的期许
1.东方网2013年2月20日消息 记者昨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今年检察机关将借助人民群众和媒体网络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着力完善侦查监督工作机制,严防冤错案件发生。
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揭露腐败是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新的有效途径。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在检察机关反腐工作中的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媒体网络对反贪工作的助推作用,对人民群众和媒体网络揭露的腐败现象作出回应,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现和查处贪污贿赂犯罪。
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今年各级检察机关将突出查办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凡是关系民生、侵害群众利益,特别是征地拆迁、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涉农惠民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都将着力解决,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媒体网络的力量。
此外,最高检还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做好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切实防止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责任事故和突发疾病死亡意外事件。
2.2013年2月下旬,陕西省纪委释放消息,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任职期间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被开除党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对于反腐来说,这是2012年的一个经典案例。随之而来,网络上不断爆出的“表哥”“表叔”“房叔”“房婶”及不雅视频官员主角,使得这一年的网络反腐显得格外汹涌。
由此,对于网络反腐的争议众说纷纭。网络反腐的兴起终归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终极砝码,究其根源,仍是制度上未能确保对于腐败的防范与治理。
被网友打倒的“表哥”
因在灾难现场的一个微笑,而导致今天被免职、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的结局,这大概是杨达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2012年8月26日,陕西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双层卧铺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致36人死亡。作为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前往现场,其微笑的照片引发人肉搜索,结果“搜”出其曾在不同场合佩戴各种名表,被戏称“表哥”。
微笑只是引线,引发民意汹涌的是名表——对于有钱人来说,它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而对于杨达才这样的官员来说,像是给自己埋下的一个不知何时会引爆的遥控炸弹——经历若干个“表哥”“表叔”事件后,也让中国的很多官员意识到,那些平日里被自己忽略的生活细节,可能已经泄露了一些可供猜度的秘密。
这一事件的注脚是网络。杨达才更难预料的是,一个微博名为“花总丢了金箍棒”(以下简称“花总”)的网友,早已将他戴过的手表建成了一个档案。于是,杨达才的倒下成为看似偶然的必然。
8月底,杨达才通过网络微访谈进行辩解,“花总”发现他在撒谎,这超出了这位资深网友所能容忍的底线。从次日凌晨到下午,“花总”陆续贴出杨达才的另外5块名表——在网络世界里,官员佩戴名表的照片比比皆是,很容易就能搜索到高清图。
杨达才事件,是自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高档香烟和佩戴名表被查办之后,网络世界再一次显现出反腐的威力。
紧随其后的“表叔”“房叔(婶)”层出不穷,重庆厅官雷政富不雅视频则将网络反腐推向了又一个顶点。广东顺德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兰州市市长袁占亭、新疆乌苏市公安局局长齐放、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等人,纷纷被卷入这场声势空前的“网络反腐”风暴。
纵观2012年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网络反腐风暴,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表、房与性。除杨达才、雷政富之外,诸如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重庆不雅视频案的多名官员、广州“房叔”蔡彬、陕西神木“房姐”龚爱爱等应声倒下。
网络上“表哥”“表叔”层出不穷,也让一些官员心有余悸。在某些公共场合,先默默摘下自己的手表,成为网络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
因给官员鉴表而爆红的“花总”并不认可人家赋予他“反腐斗士”的称号。他的思考已经趋于理性:“官员戴表和腐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显然,以一个官员戴好表来判定其贪腐存在误伤的可能。这也是网络反腐当前争议的焦点之一。
“舆论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但网民不能用谣言去倒逼真相。”“花总”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一是利用谣言倒逼,已是不择手段,而应该用证据倒逼真相;二是用错误的手段不可能达成正确的目的,“你不能因为反腐,就拿一把刀子,把所有的贪官都杀了。”
3.法学博士肖洪泳认为,网络反腐的正面意义值得肯定,它让公民的参与意识得到觉醒,也拓宽了反腐败的渠道,提供了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优势,但需要思考的是,能否带来反腐败的质变——这恐怕跟网络没有绝对关系。
有专家担心,网络反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破坏国家的法治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非理性、泛道德主义、诬告错告及其对人格权、隐私权等私权的侵犯。
肖洪泳认为,隐私权是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格保护的内容,是人格权的基石,而网络反腐中的舆论,往往衍生对当事人极端否定性的评价,对人格的全面否定即是否定人性,网络非理性的狂欢淹没了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之恶,这对中国法治的伤害较大。网络反腐如何平衡隐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值得思考。
事实上,以表查人,杨达才案仅是一个个案,涉事官员应对的成本极小。“大不了以后在公开场合不戴表了嘛”,此类心态成为某些官员规避舆论风险的应对之策。
一个细节是,2013年2月在另一起灾难事故中,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当场拭泪,也引发了网络舆潮,拭泪照仅仅曝光几小时后,其十余张各式戴表照就被放到了网上。在网络生态中,官员可谓“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4.2009年,时隔20年后再次出版的《党的建设辞典》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删除了“修正主义”等,而另一方面,则收录了“网络反腐”一词。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时代的留声机和记录仪,是当下社会生活的鲜活反映。
如果从2003年最高检建立网络举报平台,标志网络举报正式获得官方认可算起,网络反腐如今已走过十年。在网络反腐事件中,近年官方的反应渐快:2004年轰动一时的“下跪市长”李信事件,从网上举报到李信被捕,历时45天;2008年南京周久耕事件,从网友举报到周被免职,15天;2012年杨达才事件,从网络发酵到杨被免职,26天;而雷政富案,从不雅视频上网到雷被免职,只花了60多个小时。
但即便如此,民间网络反腐依然缺乏法律的支撑,反腐未形成制度化,无法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使民间反腐与现有的反腐机制良性互动。
近年,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建立一直为舆论所呼吁。早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但近二十年来,没有实质进展。目前,我国官员财产报告制度仍处于只申报不公开、申报情况不实、公开试点多数“昙花一现”的尴尬现状。
而这正是“花总”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所呼吁的:“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信任危机只会扩大,如果没有制度反腐,网络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一波又一波的网络反腐风暴正倒逼中国反腐机制创新。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某些省市的纪委已成立信息部门,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搜集舆情,加快对网络反腐的反应速度。
肖洪泳认为,政府应对网络反腐的着力点应当回归到法治化的状态中去,规范公共权力的同时保障私人权利,党和政府需真正思考,让不受约束的权力受约束,让掌握权力的人约束权力。
这正应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所强调的,“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5.“网络反腐”以其透明度高、反映速度快、影响力大、互动性强、监督面广、隐秘性高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新华网在2012年有一项“你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75%的人选择用网络曝光,而选择通过信访、审计等官方渠道的不足10%,这足以证明“网络反腐热潮正在悄然改变着我国的反腐格局”。
但是,就像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一样,网络反腐也不可能成为“包治百病”的“万能帖”,也不是对所有的贪腐案件都能“一帖”就灵。况且,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反腐是把双刃剑,其与生俱来的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保密不强等先天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瑕疵”。
诚如两会一些代表委员所说到的,依靠人肉搜索,曝光个人隐私、家庭成员照片进行反腐,不应该是反腐的最佳形式,因为这种方式会“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不够,甚至触犯了法律。”如:被曝光“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查实,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工程师,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就是一个典型的误伤案例。
不仅如此,在茫茫的网络中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利用网络反腐的名义造谣、诽谤、诋毁他人的不法分子。一旦网络中出现对某人生活作风等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谣言,势必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批发官帽案”“16岁参加工作案”“摊贩意外死亡案”的一系列谣言,不仅使无辜干部蒙受了巨大冤屈,也严重破坏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形象。所以说,网络反腐的形式越是被大家所认可,就越要谨慎为之,以避免伤及无辜。
网络监督要健康发展,就要做到网络监督与现实查处的完美结合,这需要探索出合理的使用方法。2012年以来纪检监察部门对于一些网络热点的处置方法:“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核查处理”,就可圈可点,同时也探索出一条腐败案件查处的新路径,为如何更好的应对“网络监督”提供了范本。
通过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任何的反腐模式都不应该是单一的。比如,网络反腐应成为现实反腐的有力助手,而不是被对立,强调谁比谁更重要;探索二者如何协调、统一,怎样相互配合,才是正确的发展途径。就如同打拳,要用双手,如果只用一只手去面对拥有双手的敌人,不管怎么英勇,恐怕也难有取胜的把握。
正如马馼代表所言,“网络反腐不是‘终极’的”,怎样让各色贪官无所遁形,让每个官员都有所惧、有所怕、有所不为,才是最终目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反腐渠道的整合,当然网络反腐也会成为其中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相关制度,让网络监督早日走在法制化的轨道上。
6.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42.1%。庞大的网民数量,在2012年岁末的一场场情色反腐、房产反腐中,凸显了无可替代的“正能量”。
“在网络上,‘花边新闻’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也更容易吸引关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说。
但是,艳照、情妇、名表……何以成为反腐制度中的“必需品”? 雷政富案爆料人朱瑞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情色反腐’是一个很高效的方式,但靠这种方式来进行反腐斗争是有点荒诞的。网络‘狂欢’毕竟不是一个长期解决问题的方式。”
著名反腐专家、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表示,网络反腐效果虽好,但做法值得商榷。
让林喆担忧的是,在过去的网络反腐中,总体现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滋生矛盾才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路径。如雷政富的不雅视频拍摄于几年前,当地利益团伙想通过偷拍视频的方式来要挟他,并最终将视频公之于众。
“泄愤、报复、利益争夺,以及网民的猎奇心理,造就了这一场中国独特的网络反腐,但这条路能走多远呢?”林喆说。
何增科也认为,如果不是出于正义感进行的反腐行为,而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在网上进行所谓的反腐,那么这样的模式本身就值得反思。
网络反腐有缺陷,是不是就不要网络反腐了? 当然不是,网络反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群众参与政治监督的重要渠道,凝聚的是整个社会对反腐问题的共识。
新华网一项“你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的调查中,75%的人选择用网络曝光,而选择通过信访等官方渠道的不足10%。
有学者质疑网络反腐的成效有限,认为唯有反腐制度的根本改革,公开官员资产,更透明化才可建立廉洁社会。
何增科表示,虽然我国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但在一些地方,往往落实效果并不好。
他说,网络反腐、微博反腐事实上是无奈之举,大家网上实名举报的目的之一,是想把“事情搞大,捅开、施加压力,因为他们对反腐机构的信任度在下降”。
“国际上反腐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还有香港地区,其实网络反腐并没那么热。”何增科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反腐制度建设,拓宽网络以外的反腐渠道,反腐机制才能真正形成。
当前需要建设的反腐制度,在何增科看来,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完善横向的公民选举问责和纵向的分权制衡机制”,它们应当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反腐败和权力监督的努力方向。
何增科说,应建立和完善党代会代表和人代会代表与党员和选民联系制度,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这一点可在基层率先实现,特别是县一级政府,对约束公权力腐败可标本兼治”。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认为,网络反腐更像是一场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来达到揪出贪官的目的。而在官方和民间都存在一个共识的前提下,“在运动式反腐阶段,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现实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孙立平说,“但这不是制度建设的内容。”
“我的看法,目前中国的反腐应该经历运动式反腐与制度化反腐两个阶段,运动式反腐起的是破局的作用。在面对强大利益集团的时候,没有运动式反腐,制度式反腐是没有可能的。”孙立平在自己的博客上针对这一问题举例说,财产公示呼吁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进展,就证明制度不是凭空来的。
但林喆并不同意孙立平的观点,“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提倡这种方式去寻找反腐共识,那等同于用一种错误去代替另一种错误。”
“人无完人,干部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林喆说,所谓的运动式反腐主要指的是“人肉搜索”,它是一个有罪推定,说这个话的人如果被这样“人肉”,那么你会发现他也是有罪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包括林喆在内的众多学者看到了进步,这一提法表明了我党高层将反腐败制度化的决心。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最好的制度莫过于法律。他建议,应重点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信息公开法》和《行政组织和编制法》这三部法律,加强对官员、政府部门的决策权、行政权行使的源头把关,防止决策“一张纸”、花钱“一支笔”、用人“一言堂”等权力腐败。
实践已经证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明确人民群众在网络反腐中的作用和地位,坚持人民群众路线,是应对反腐败严峻形势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也是为腐败分子设置的最大和最有效的监督网。
7.东方网2012年12月8日消息十八大闭幕至今,短短三周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一场反腐治贪的风暴在中国掀起,多名地方官员因涉嫌违纪被调查或被免职,中国反腐的“组合拳”也在近期成为舆论焦点。
十八大之后,中央新领导层就反腐倡廉话题高调发表措辞严厉的表态,从座谈商议治贪之路,到制规整顿领导干部作风,“反腐”被媒体解读为新领导层工作开局的“突破口”。
而自高层掀起的这股“反腐风”并不是只有声音。近日,在备受社会关注的几起官员涉嫌违法乱纪事件中,多地政府亦出“快刀”整肃违纪违法官员。
根据目前公开的报道,十八大之后因涉嫌违纪被查的十余名官员,涉及重庆、广东、四川、山西、山东、新疆、山东等省市,其中广东省就有四名官员在十八大之后被曝出“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11月26日,广东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吕英明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随后几日,广东接连曝出官员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接受调查的消息,其中包括广东清远英德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原中共广东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深圳市原副市长梁道行。短短一周之内,共四名官员被曝出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调查。
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对某XX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查处,显露出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决心。十八大之后,对于高官要员涉贪,中央高层亦保持高压态势。12月6日,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李春城也成为十八大之后第一个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
评论称,李春城不是折戟官场的第一位高官,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位,他只是中共铁腕治腐的最新案例。有腐必惩,有惩必严,昭示的正是中共高层决意肃清腐败的决心。
而同样在12月6日,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委宣传部对外通报,网传“多妻多子”的小店区人大代表李俊文的代表资格已于10月25日被暂停,公安机关已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其他问题正在调查核实中。
此前,媒体披露了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西温庄乡西攒村原村民委员会主任、区人大代表李俊文有4个“老婆”,生育10个子女,其中三个“老婆”和9个孩子的户口均落在当地,父亲一栏均为李俊文。此事一经曝光,立刻引起网络哗然。
针对反腐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十八大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掀起的这场“反腐风”也可以看出,被查处的官员中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乡镇村官,“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的特点突出。
8.据了解,中国拥有超过3亿微博用户,这一功能巨大的网络平台通过近日一系列揭腐行动,掀起了一场网络反腐风暴,俨然成为中国社会一道新景观。
对此,任建明表示,网络微博反腐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网络反腐的参与性、社会性、公开性,能有效补充党和国家机关内部自我监督的不足。不足之处就是网络的关注基本都是一些能引起网民兴趣的话题,比如生活作风问题,能引发大家强烈不满,甚至触犯众怒。
“但也有一些不受大家关注的案件,就很难通过网络揭发出来,比如建筑工程,招商等经济领域的。网络的特点就会导致过度地放大一些信息而屏蔽另外一些信息,甚至出现网络暴力或被人利用等问题。”任建明说,假如我们体制内的反腐败机制有效顺畅起来的话或许网络反腐、微博反腐的热度会下降。
任建明认为,网络反腐在近期内是一种趋势,尤其是随着新的通讯载体的创新,带给人们的便利性是不可逆转的。但要在反腐方面取得长远发展,并有一定的成效,就必须注重制度和组织创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相关制度。
“虽然公众感觉最近因腐败被调查的官员较多,而通过网络检举的比例很大,但和一年十几万的案件比,还是有限的。”任建明说。 三、作答要求1.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网络反腐”的积极意义。
要求:全面、具体,不超过200字。
[答案提示]
资料所反映的数起“网络反腐”事件,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高涨,这种方式可以吸纳更多的民意表达,可以有效整合更多民众的智慧和意见,从而可以为反腐工作提供更多的线索,有利于反腐工作的纵向展开,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民主环境,对执政、施政行为产生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
而且,网络也为执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对话方式,可以更为清晰、理性、全景式的把握民众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与时俱进的提高执政、施政能力,减少并消除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2. 根据给定资料,请简要分析目前网络反腐还存在哪些问题。
要求:分析透彻,简明,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答案提示]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缺乏系统化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法律在网络监督主体、客体自身的合法性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等方面尚无明文规定,网络监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等一系列问题;网络信息可能泄露反腐机密,容易打草惊蛇,让被举报对象提前准备,事先串供或销毁证据,订立攻守同盟,导致很多事情查不实也无法查实。这样不但加大查处难度,反过来被举报人会告其诽谤,司法机关只能追究举报人的诽谤责任,反而使举报人陷于被追究诽谤责任的被动地位;受理解决的机制还不健全。
3. 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
要求:切实可行,全面,具体。不超过350字。
[答案提示]
(1)面对反腐倡廉网络监督,不能视网络监督为“洪水猛兽”,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网络监督立法,营造网络监督良好环境。
(3)加强舆情监测,强化分析研判。根据网络提供的点击率、回帖数等分类调查和分析,研判背后的原因。
(4)完善网络反腐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提高纪检监察部门与网络的互动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5)完善网络监督与其他监督整体合力机制。腐败的网络治理模式需要从政府的“独奏”向政府、社会、网民的“协奏”转变,需要民间反腐与政府反腐的无缝对接。
(6)提升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加强广大网民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逐渐成长为有理性、有认知能力、有责任感的反腐“新战士”。
4.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网络反腐”,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3)语言流畅,800字左右。
[参考例文]
网络反腐走在“任重道远”的路上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反腐”这一反腐新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网络以其参与人群的广泛性、舆论的极度自由性、发表言论的隐蔽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网民所采取的揭露腐败等社会阴暗面的有效手段。一些在其他媒介不好说、不便说的话,在网络上就可以自由的表达言论,或揭露丑恶、或针砭时弊、或痛斥腐败。
网络反腐,是新时代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越来越多地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网上揭露腐败,就不怕暴露举报者的真实身份,这就完全免除了举报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将腐败者的全部违规违纪情况和盘托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相关部门对腐败案件的侦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腐败分子成为漏网之鱼的可能。
然而,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网络反腐并非反腐的唯一渠道,它也摆脱不了由于自身局限性而带来的一些弊端。由于腐败案件的举报者都是以“非真实”的身份进入网络环境的,他们举报的案件有可能真、也有可能假,有可能实、也有可能虚。或许一封简短的举报信,会给我们相关部门带来无穷的“麻烦”,相关部门在费尽心思去努力求证调查的结果或许是一个空穴来风的“噱头”。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原本就极为紧缺的行政资源,也让我们的广大官员噤若寒蝉,害怕哪一天被人肉搜索出啥事来,在这样的“畸形”心态下,还能做好工作吗?
反腐是艰巨的时代课题,网络反腐更是任重道远的约束机制。网络反腐是有效手段,但绝非唯一手段。网络反腐是广大网民的自发性行为,对于腐败案件发现一起,则在网上曝光一起、引起大家关注一起,这种“点对点”的反腐模式绝不利于反腐长效机制的建立。
要割除腐败这颗“毒瘤”,让广大官员不愿腐、不能腐、不敢腐,要以网络反腐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政者当为网络反腐建立约束机制,广大网民当增强网络反腐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为自由的网络反腐空间注入规范化的力量!
一、注意事项
二、给定资料
网络反腐:喝彩背后的期许 1.东方网2013年
三、作答要求
123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