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8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需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
WECPN
)为______的等声级线图。
A.65dB、70dB、75dB、80dB、85dB
B.70dB、75dB、80dB、85dB、90dB
C.60dB、70dB、80dB、90dB、100dB
D.75dB、80dB、85dB、90dB、95dB
A
B
C
D
B
[解析] 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需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
WECPN
)为70dB、75dB、80dB、85dB、90dB的等声级线图。
2.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3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______。
A.55dB、45dB
B.65dB、55dB
C.50dB、40dB
D.60dB、50dB
A
B
C
D
B
[解析] 3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65dB、55dB。
3.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某铁路项目穿越某市城区,于2009年4月1日建成,2010年12月30日获得改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批文,则该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执行昼夜标准值分别是______。
A.50dB、40dB
B.55dB、45dB
C.70dB、55dB
D.70dB、60dB
A
B
C
D
C
[解析] 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按昼间70dB、夜间55dB执行。两种情况:一是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二是对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改建、扩建的铁路建设项目。
4.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某铁路干线两侧,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夜间不超过______。
A.85dB
B.83dB
C.75dB
D.78dB
A
B
C
D
B
[解析]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规定: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10dB,夜间不超过3dB。而铁路干线两侧执行的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昼夜值都是80dB,故最大值夜间不超过80+3=83(dB)。
5. 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位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处,在______状态下测量。
A.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
B.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
C.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
D.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
A
B
C
D
A
[解析] 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位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处,在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测量。
6.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背景噪声值比噪声测量值______以上时,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
A.低5dB
B.低10dB
C.高5dB
D.高10dB
A
B
C
D
B
[解析] 背景噪声值比噪声测量值低10dB以上时,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
7. 根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于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的测量结果,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______时,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
A.>5dB
B.>8dB
C.>10dB
D.>15dB
A
B
C
D
C
[解析] 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10dB时,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
8. 某拟建公路长100km,部分路段占用人工林、荒地,部分路段占用某森林公园,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此公路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A
[解析] 森林公园属重要生态敏感区,其他区域为一般区域。对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如果按一般区域分级应为二级,如果按重要生态敏感区分级应为一级。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工作等级进行评价。故为一级。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______。
A.大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B.等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C.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D.不大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A
B
C
D
C
[解析]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生态背景调查应重点调查______。
A.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
B.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
C.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以及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
D.主要生态问题
A
B
C
D
C
[解析] 生态背景调查应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评价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______。
A.生态学特征
B.结构
C.变化趋势
D.功能
A
B
C
D
A
[解析] 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
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应按照______的次序提出。
A.减缓、避让、补偿和重建
B.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
C.减缓、补偿、重建和避让
D.避让、补偿、减缓和重建
A
B
C
D
B
[解析] 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13.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的类别是______。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
B
C
D
B
[解析]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14. 在下列污染物中,未列入《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是______。
A.烟尘
B.粉尘
C.二氧化硫
D.氮氧化物
A
B
C
D
D
[解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二氧化硫。
15. 某化工园区位于松花江流域,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下所排放的污染物中应作为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的是______。
A.SS
B.pH
C.硝基苯
D.全盐量
A
B
C
D
C
[解析] 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COD、NH
3
、TN(硝基苯)、TP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16.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涉及大量征用土地和移民搬迁,或可能导致原址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发生大的变化的开发区规划,环评中需设置______分析专题。
A.农业环境影响
B.土地利用变化
C.基本农田及土地环境质量
D.社会影响
A
B
C
D
D
[解析] 涉及大量征用土地和移民搬迁,或可能导致原址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发生大的变化的开发区规划,需设置社会影响分析专题。
17. 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______、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
A.污水计量系统
B.污水集中处理
C.后期雨水系统
D.清净下水系统
A
B
C
D
B
[解析]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考虑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
18.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对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论证”的内容不包括______。
A.开发区开发性质的合理性
B.开发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C.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
D.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
A
B
C
D
A
[解析] 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综合论证时,需要考虑:①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的合理性;②开发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③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可达性;④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19.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______。
A.最佳排放总量
B.最小排放总量
C.允许排放总量
D.排放总量
A
B
C
D
C
[解析] 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20.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______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A.规划目标
B.规划布局
C.区外环境污染控制
D.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A
B
C
D
C
[解析] 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如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21.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中,需进行跟踪评价的是______。
A.所有规划
B.产生轻微环境影响的规划
C.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
D.产生一般环境影响的规划
A
B
C
D
C
[解析] 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22.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______两个方面进行。
A.社会与经济
B.时间与空间
C.污染因子与污染物浓度
D.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
A
B
C
D
B
[解析] 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
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______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A.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A
B
C
D
C
[解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24.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下列对于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安全评价包括环境风险评价
B.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不相关
C.安全评价即是环境风险评价
D.安全评价的资料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
A
B
C
D
D
[解析] 环境风险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安全评价数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25.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篇章______的技术依据。
A.编制
B.审核
C.编制与审核
D.编制或审核
A
B
C
D
C
[解析]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篇章的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26.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______不属于风险识别范围。
A.公用工程系统
B.环境风险水平
C.工程环保设施
D.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
A
B
C
D
B
[解析]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没施等。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27.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某项目位于敏感区,物质危险源属非重大危险源,其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A
B
C
D
A
[解析] 项目位于敏感区,不管是什么样的危险源其评价等级都是一级。
28.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______。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A
B
C
D
C
[解析] 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没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29. 下列______行业不属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的适用范围。
A.风力发电
B.火电
C.高压输变电线路
D.渔业
A
B
C
D
B
[解析]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适用于交通运输(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港口和航运、管道运输等)、水利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山采选、电力生产(风力发电)、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等行业和海洋、海岸带开发、高压输变电线路等主要对生态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流域开发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
30.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工程调查时提供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应标注______。
A.主要工程设施
B.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C.环境敏感目标
D.主要建筑物、河流、道路、人口分布
A
B
C
D
B
[解析] 提供适当比例的工程地理位置图和工程平面图(线性工程给出线路走向示意图),明确比例尺,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中应标注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31.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______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A.随机性和典型性
B.代表性和典型性
C.随机性和敏感性
D.网状方格
A
B
C
D
A
[解析] 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32.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应选在______。
A.农业保护区
B.山谷型填埋场
C.供水远景规划区
D.国家保密地区
A
B
C
D
B
[解析] 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33.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小于______,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A.50%
B.60%
C.70%
D.80%
A
B
C
D
B
[解析] 厌氧产沼等生物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粪便经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小于60%,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34.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下列废物不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______。
A.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
B.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
C.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
D.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
A
B
C
D
D
[解析] 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①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②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③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④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5. 根据《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______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A.30年一遇
B.50年一遇
C.80年一遇
D.100年一遇
A
B
C
D
D
[解析] 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100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36.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位于居民中心区______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A.多年
B.近5年
C.常年
D.近3年
A
B
C
D
C
[解析]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37.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以下不符合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选址基本要求的是______。
A.区域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6°
B.场界位于居民区1000m外
C.设施底部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1m
D.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A
B
C
D
C
[解析] C项错误,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38.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必须当日消毒,消毒后装入容器。常温下贮存期不得超过1d,于5℃以下冷藏的,不得超过______。
A.3d
B.5d
C.7d
D.10d
A
B
C
D
C
[解析] 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必须当日消毒,消毒后装入容器。常温下贮存期不得超过1d,于5℃以下冷藏的,不得超过7d。
39. 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
B
C
D
C
[解析]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40.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农业用水和鱼虾类越冬场分别属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区的______。
A.Ⅴ类和Ⅱ类
B.Ⅳ类和Ⅱ类
C.Ⅴ类和Ⅲ类
D.Ⅳ和Ⅲ类
A
B
C
D
C
[解析] Ⅲ类功能区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Ⅴ类功能区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以球面波形式辐射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______。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规律
D.成平方
A
B
C
D
B
[解析] 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r)成反比。
42.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______的影响。
A.内环境
B.外环境
C.外经济
D.内经济
A
B
C
D
B
[解析]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43.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的是______。
A.渗滤液
B.噪声
C.地下水
D.大气
A
B
C
D
B
[解析] 污染控制项目包括: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地下水、大气。
44.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性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分为______类型。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A
B
C
D
B
[解析] 一般性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分为Ⅰ类和Ⅱ类两个类型,堆放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一类,简称Ⅰ类场;堆放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二类,简称Ⅱ类场。
45.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大气以颗粒物和______为控制项目。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A
B
C
D
B
[解析] 贮存、处置场大气控制项目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
二、不定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
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的内容包括______。
A.在70%以上工况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C.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三本账”
D.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A
B
C
D
BCD
[解析]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除A项。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线源调查的内容包括______。
A.平均车速,各时段车流量、车型比例
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C.街道街谷高度
D.各种车型排气口高度
A
B
C
D
ABC
[解析] 大气环境线源调查的内容包括:①线源几何尺寸,线源距地面高度,道路宽度,街道街谷高度;②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③平均车速,各时段车流量、车型比例;④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AERMOD模式包括______预处理模式。
A.AERCAT地形
B.AERMAP地形
C.AERMET污染源
D.AERMET气象
A
B
C
D
BD
[解析] 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模式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是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的是______。
A.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
B.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
C.浓度季节变化规律
D.日均值超标率
A
B
C
D
ABCD
[解析]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包括: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不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B.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
C.二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
D.一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应进行为期2年的连续观测
A
B
C
D
BC
[解析]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排除A项;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排除D项。
6. 下列污染源不适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是______。
A.恶臭物质
B.工业炉窑
C.火电厂
D.水泥厂
A
B
C
D
ABCD
[解析]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题中污染源都有各自的排放标准,不再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下列条件属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的依据的是______。
A.建设项目污水的排放量
B.建设项目性质
C.受纳水域的水质要求
D.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
A
B
C
D
AC
[解析]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参数调查除常规、特征参数外还应考虑______。
A.水生生物
B.陆生生物
C.底质
D.水质用途
A
B
C
D
AC
[解析] 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9. 下列水域的水质质量标准不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是______。
A.渔业水
B.江河
C.海水
D.农田灌溉水
A
B
C
D
ACD
[解析]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A、C、D三项分别按《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管理。
10.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判别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的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只有1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7
B.含有3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10
C.只有1类污染物,或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7
D.含有2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10
A
B
C
D
AD
[解析] 水质属于中等程度的污水其污染物类型最多为2。当污染物类型为2时,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10为中等,≥10为复杂;当污染物类型为1时,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7为中等,<7为简单。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噪声测量时段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噪声测量应在声源正常运转的条件下测量
B.噪声测量应在声源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
C.只需选取部分测点,分别进行昼、夜间的测量
D.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需测量其最大声级
A
B
C
D
AB
[解析] C项错误,对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D项错误,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监测次数。
12.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场界噪声的测量,说法错误的有______。
A.测量应在无雨雪、元雷电天气,风速为5m/s以下时进行
B.测点应设在对噪声敏感建筑物影响较大、距离适中的位置
C.施工期间,测量连续10min的等效声级,夜间同时测量最大声级
D.背景噪声测量,稳态噪声测量1min的等效声级,非稳态噪声测量20min的等效声级
A
B
C
D
BC
[解析] B项错误,根据施工场地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位置和声源位置的布局,测点应设在对噪声敏感建筑物影响较大、距离较近的位置;C项错误,施工期间,测量连续20min的等效声级,夜间同时测量最大声级。
1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下列关于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原则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
B.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减缓措施或生态重建方案
C.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
D.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A
B
C
D
ACD
[解析] 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态恢复方案,排除B项。
14.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就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______。
A.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
B.清洁生产工艺
C.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
D.总量控制方案
A
B
C
D
AC
[解析]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15.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中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件)一般不包括______。
A.机械设备老化陈旧
B.生产状态超负荷
C.人为破坏
D.自然灾害
A
B
C
D
CD
[解析] 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机械设备老化陈旧及生产状况超负荷属于生产运行期间可能导致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