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用文写作1.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与中国翻译公司签订翻译教育实习基地协议。请撰写协议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建设翻译教育实习基地的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范文]
甲方: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乙方:中国翻译公司
根据教育部关于厂(公司)校挂钩,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指示,经双方充分协商,制订本协议。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甲方将接纳乙方人员到甲方进行翻译实习。乙方有义务为甲方人员的进修、培训提供便利,并在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合作;乙方在招聘毕业生时,甲方给予优先推荐;甲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提前送交乙方,并委派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甲方实习人员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乙方的有关规章制度。
甲方: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乙方:中国翻译公司
××年××月××日 ××年××月××日
[解析] 拟写协议要注意的是,协议由缔结合约的甲乙双方签订,一般在协议开头注明甲乙双方所属。
四、现代汉语写作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中国新形象的战略举措。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战略举措,请撰写一篇短文加以论述。
[范文] 我看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说法似乎越来越热,而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算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莫言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欲望。据说,更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已被列入翻译出版计划,也许不久将跟全世界的读者见面。只是,莫言作品在走向世界之前,是否曾走进中国读者的书架呢?
其实简单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并非从没走出去过。单单一条丝绸之路,就曾带着中国的瓷器、丝绸,甚至四大发明走向了西方。但是从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之后,中华文化似乎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国外来的“德先生”、“赛先生”已经变成了中国的“救世主”,中国从此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文明,而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浪潮中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当然,当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输出中华文明,如宣扬“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的梁启超。但是他们的声音淹没在学习西洋的浪潮中,杳无踪迹。在那样的浪潮中,古代建筑被拆毁、书籍档案被焚烧、传统习俗渐渐让步于西式礼仪。不少人批判当代青年人过圣诞节等“洋节”的劲头大过中国传统节日,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因此,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之前,最需要做的恐怕还是我们自己先把中华文化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找回来,打扫干净,给它必要的尊重,确立它的价值,使这种价值观“铭刻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也就是要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才谈得上“走出去”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信仰、不尊重、不懂得、不需要自己的文化,那么,又如何让别人信仰、尊重、懂得、需要你的文化呢?中国政府近些年来在海外办了很多孔子学院,据说花了很多钱,当然,中国政府现在不差钱,但是有钱不一定能使你的文化强大到足以被别人接受,因此还需要鲁迅先生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我们现在有没有“舍身”传播中华文化的人呢?
中华文化走出去,请先“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本文立意明确: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认同度不高的原因,论据充足、论证明晰、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