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社会工作者把人类行为界定为
。
A.个体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
B.对环境需要的回应
C.是思想的具体体现
D.有机体的内在活动
E.人类习得的活动
A
B
C
D
E
A
[解析] 有关人类行为的本质,众说纷纭。社会工作者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由此人类行为可以被界定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需要
B.动机
C.驱力
D.诱因
E.力比多
A
B
C
D
E
B
[解析]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3.
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A.复杂性
B.动态性
C.静态性
D.多样性
E.指向性
A
B
C
D
E
D
[解析] 多样性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社会环境还体现为静态和动态的相对统一。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4.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需要
B.恋父情结
C.恋母情结
D.性驱力
E.潜意识
A
B
C
D
E
D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5.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
A.埃里克森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E.华生
A
B
C
D
E
C
[解析] 埃里克森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贡献在人本治疗模式。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6. 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1.5岁~3岁
B.3岁~6岁
C.6岁~12岁
D.12岁~18岁
E.18岁~40岁
A
B
C
D
E
C
[解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7. 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体重
B.身高
C.年龄
D.容貌
E.疾病
A
B
C
D
E
D
[解析]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
8.
是儿童早期的主导活动。
A.认知
B.学习
C.游戏
D.交友
E.劳动
A
B
C
D
E
C
[解析] 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除了日常生活外,儿童的活动不外乎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但各种活动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地位是不同的。儿童早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是儿童早期的儿童与同伴互动的主要形式。学习是儿童中期的儿童的主导活动。
9. 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婴幼儿期
B.儿童期
C.青少年期
D.成年早期
E.成年中期
A
B
C
D
E
A
[解析] 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0. 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罗杰斯
D.埃里克森
E.科尔伯格
A
B
C
D
E
A
[解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1. 青少年期(12岁~20岁)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自主对羞怯与疑虑
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E.主动对内疚
A
B
C
D
E
D
[解析] 青少年期(12岁~20岁)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2.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来自于
。
A.心理发展快于生理发展
B.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育,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C.心理发育跟不上周围环境的变化
D.心理发育速度过快而社会交往发展相对滞后
E.生理发育速度太慢
A
B
C
D
E
B
[解析] 青少年阶段由青春期开始到20岁左右,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发展方面并不平衡,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育,这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3. 成年期重要的人生任务不包括
。
A.完成学业
B.就业
C.结婚
D.退休
E.生育
A
B
C
D
E
D
[解析] 成年期重要的人生任务包括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等,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4. 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关怀
B.博爱
C.智慧
D.勤奋
E.创造
A
B
C
D
E
C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5. 家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
A.家庭形态
B.家庭教育模式
C.家庭排行
D.家庭结构
E.家庭规模
A
B
C
D
E
B
[解析] 家庭是由夫妻与子女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
1. 人类行为的特点包括
。
A.适应性
B.多样性
C.独立性
D.指向性
E.可控性
A
B
C
D
E
ABDE
[解析] 人类行为的主要特点包括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C.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受遗传禀赋的制约
D.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不是对等的
E.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A
B
C
D
E
ABDE
[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因此正确的表述是ABDE。参见第三章第二节。
3. 区分人类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标准是
。
A.行为适应性标准
B.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C.统计规律
D.个体主观经验
E.社会规范与价值
A
B
C
D
E
ACDE
[解析] 人类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一般来说,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以下几个: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4. 构成社会环境的单元主要包括
。
A.家庭
B.群体
C.社区
D.单位组织
E.政党
A
B
C
D
E
ABCD
[解析] 构成社会环境的单元主要包括家庭、群体、单位组织、社区、制度和文化,因此答案是ABCD。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5.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主要包括
。
A.物质技术
B.社会规范
C.精神体系
D.人类行为
E.社会环境
A
B
C
D
E
ABC
[解析]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6. “人在环境中”的含义包括
。
A.人的行为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其中大部分是对环境的适应
B.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C.人与环境不断互动
D.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E.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A
B
C
D
E
ABC
[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而不是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7. 阿尔德弗尔把人类需要分为
。
A.生存需要
B.关系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E.成长需要
A
B
C
D
E
ABE
[解析] 阿尔德弗尔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8. 皮亚杰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
A.后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辩证运算期
A
B
C
D
E
BCD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9.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可分为
。
A.意识
B.潜意识
C.本我
D.自我
E.超我
A
B
C
D
E
CDE
[解析]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分别遵循“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完美原则”。
10. 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
A.词汇发展迅猛
B.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C.开始掌握书面语
D.学会了大量用来命名物体的单词
E.喜欢听故事、儿歌,及与成人说话
A
B
C
D
E
ABC
[解析] 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词汇发展迅猛,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开始掌握书面语,而选项D、E是婴幼儿阶段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1. 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
A.自我认同陷入角色混乱
B.因不良环境影响出现行为偏差
C.独创行为遭受嘲笑与打击后形成内疚感
D.对异性的好奇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而导致性罪错
E.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A
B
C
D
E
ABD
[解析] 青少年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少年要渡过“危险期”,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负面影响;对异性的好奇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不良性行为或性罪错。青少年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认同失败则容易陷入角色混乱。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2. 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促进
的成长过程。
A.个体人格的形成
B.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
C.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
D.取得社会成员资格
E.发展自然人特征
A
B
C
D
E
ABCD
[解析]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13. 成年期重要的人生任务包括
等。
A.完成学业 B.就业 c.结婚
D.生育 E.回顾人生
A
B
C
D
E
ABCD
[解析] 成年期重要的人生任务包括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等。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4. 下列哪些是成年期形成的美德?
。
A.意志力
B.爱
C.能力
D.关怀
E.勤奋
A
B
C
D
E
BD
[解析] 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亲密对孤独,成功解决危机后个体会形成“爱”的美德;成年中期的主要冲突是繁殖对停滞,如果成果解决了危机,个体会形成“关怀”的美德。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15. 老年阶段普遍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A.疾病
B.经济收入下降,生活困难
C.人际关系减弱
D.生活无法自理
E.孤独
A
B
C
D
E
ABCE
[解析] 老年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退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会发生生活上的困难;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各类疾病增加,受到疾病的折磨。生活无法自理是部分老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是普遍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