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判断题2. 人民警察都有权利讯问犯罪嫌疑人。
对 错
B
[解析] 本题有两处错误,其一是讯问犯罪嫌疑人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其二是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是“权力”而非“权利”。
3.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政策是我党我军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
对 错
B
[解析]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政策是我党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
4. 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列入中央的财政预算。
对 错
B
[解析]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37条的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
5. 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公安机关的任务则是由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决定。
对 错
B
[解析] 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公安机关的任务;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的职责。
6. 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人民警察法》规定的。
对 错
A
[解析] 《人民警察法》第6条对人民警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列举了13项职责。
7. 公安机关通过侦查,破案以后就意味着侦查的结束。
对 错
B
[解析] 案件侦破后,侦查部门仍应继续做好预审工作,直至侦查终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9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8. 为了防止出现漏掉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所以摸底排查的范围划得越宽越好。
对 错
B
[解析] 摸底排查的范围,实际是对排查的区域和排查的对象所作的假定,案件不同,摸底排查的范围亦不同。确定摸底排查的范围应建立在正确的案情分析的基础上,应从以下主要方面去确定:(1)根据现场位置确定;(2)根据案件性质确定;(3)根据案犯的作案手段、作案工具和现场遗留痕迹、物证确定;(4)根据犯罪分子是否熟知现场情况确定。摸底排查范围的划定是在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案情进行分析、判断所确定的,而不是说摸底排查的范围划得越宽越好。
9. 为了使犯罪嫌疑人更好地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和缴纳保证金。
对 错
B
[解析]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10. 非在编在职的人民警察也可以配备公务用枪。
对 错
B
[解析] 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的配备以工作必需为原则,非因工作需要的不予配备公务用枪。非在编在职的人民警察一律严禁佩带、使用公务用枪。
11. 为保证讯问的顺利进行,公安机关可连续多次拘传犯罪嫌疑人。
对 错
B
[解析]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76条规定:“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12.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
对 错
A
[解析]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因为它表明了公安机关的阶级本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故该说法是正确的。
13. 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具有警务参与权。
对 错
A
[解析] 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具有的警务参与权是指: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可以派出督察人员参加本级公安机关或者下级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会议和重大警务活动的部署,这是履行督察职责的需要。
14. 自由裁量行为是指根据行政机关执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自己做出的行为。
对 错
B
[解析] 自由裁量行为并非仅限于行政执法领域,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有自由裁量权。
16. 警察虽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但是警察同国家一样,它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对 错
B
[解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工具。有了国家的同时也就有了警察,国家的性质决定了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和国家一样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8. 《国家赔偿法》确立了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为违法原则。
对 错
B
[解析] 2010年4月29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确立了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为结果归责原则,即以职务行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客观损害后果为必要条件,不再以行为是否违法作为构成国家赔偿的必要条件。
19. 社会监督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属于国家性质的监督。
对 错
B
[解析] 人民政协的监督属于社会监督的内容,所以人民政协的监督是非国家性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