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借贷和利息的支付都以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为一定量的现在货币与一定量的未来货币相交换。因此,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来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货币供求论以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而利息就被定义为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持有的财富(股票、债券等)带来收益的同时,但也有蒙受损失的风险,并且流动性较差;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代表,可随时转化为其他商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但货币不能生息。因此人们对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即考虑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其动机包括:
①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
②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因此,如果用L
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
1=L
1(y)。
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如果用L
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
2=L
2(r)。
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
1+L
2=L
1(y)+L
2(r),式中的L、L
1和L
2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3)利率的决定
如下图所示,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m),这条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的点(E)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平(r
0),它表示,只有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r
0),则说明货币需求超过供给,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相反,当利率高于均衡利率(r
0)时,说明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多,就会用多余的货币买进有价证券。于是,证券价格要上升,亦即利率要下降。这种情况也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货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会变动。例如,当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或投机需求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曲线则会向右移动。在下图中,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曲线从L移到L'时,均衡利率就会从r
0上升到r
1;相反,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曲线从m右移到m'时,均衡利率则会从r
0下降到r
2。如果货币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时,利率就会受到二者的共同的影响,在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达到均衡。

货币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