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名义工资调整缓慢的现象,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工资刚性。引起工资刚性的一般原因有:①由于在西方国家里有大量工会存在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希望通过谈判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工资因此会在一个合同生效期固定不变,合同到期后也不一定能得到迅速调整;②因为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不敢轻易调整工资,而宁愿接受生产数量的变动;③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面临一条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降低工资可能会使人才流向其他企业。
解释工资刚性的各种理论有:
①最低工资限制
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法律使企业不能降低工资。最低工资限制使非熟练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丧失了就业机会。
②工会集体谈判
工资刚性的另一来源是工会的垄断力量。工会工人的工资不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而是由工会的谈判力量决定的。工资谈判的最后协议往往规定了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而让企业去决定所雇佣工作的人数。通过工会谈判而得到的高工资还将进一步提高非工会组织工人的工资。
③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将导致高效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高工资有助于提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②高工资有助于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③高工资有助于保持企业工人的稳定性。由于高工资工人将不轻易调离原工作,这有助于企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④在发展中国家高工资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效率工资理论认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企业本身有利,而这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工人因等待而失业的现象。
④隐含契约理论
隐含契约理论认为,工人和企业之间隐含契约实质上是一种保险合同。假定工人是风险厌恶,而企业是风险中立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人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达成一种互利隐含契约。可以证明,根据这一契约,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这相当于工人给企业付保险费);在萧条时期,企业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但一部分工人将在得到失业救济和闲暇的情况下被解雇(这相当于企业付给工人保险金)。隐含契约理论于是便推导出一条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实际工资刚性。
(2)在短期内,由于工资调整缓慢和价格呈现粘性,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较为平直,而在长期内,工资和价格能够自由调整,使得产出总能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处的垂线。下面利用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分析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货币扩张在短期内将增加产出,但是在长期内却将提高价格水平,引发通胀,经济中的实际变量没有发生变化。
如下图所示,经济在E点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在价格水平P
0,AS曲线经过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
*。总供给曲线相对平缓,表明产出变化与就业变化对工资的影响较小。

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名义货币存量有所增加,每个价格水平上真实余额提高,利率下降,于是产品需求增加。AD曲线按比例向上移动到AD',在初始价格水平P
0,存在着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厂商发现其存货不断减少,相应地增雇工人、提高产出直至经济达到E'这个短期均衡点。在E'点,产出与下一期的价格水平均已上升。货币扩张导致了产出的短期上升。价格的上升归因于伴随着产出和就业上升而带来的劳动成本的增加。
在短期内,新的均衡E'兼有每一个模型的特征:产量提高,价格也提高。至于更接近古典的还是凯恩斯的状态,完全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但是,在E'点,产出高于正常水平。因此,价格将持续上涨。总供给曲线上移至AS',它反映了自上期以来,由于高水平就业导致的工资增加情况。有了新的总供给曲线AS'和在较高水平AD'上的总需求曲线无变动,新的均衡在E″点。比较E'点和E″点,与第一期相比产出水平业已下降,而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工资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由AS曲线向AS'移动,由此引起的价格上升,降低了真实余额,提高了利率,从而降低了均衡收入和支出。因此,自第二期开始,进入一个由初始扩张开始逆转的调整阶段。只要产出高于正常水平,就业就高于正常水平,工资就会上升。由于工资持续上升,厂商面临着成本上涨,在每一产出水平上这些都将转变为总供给曲线的上移。其结果是,产出将会逐渐下降到充分就业水平,价格则将持续上升。最终经济将在E″处实现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一旦工资和价格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调整,货币存量的增加不发生真实效应。根据总供给动态模型,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它没有真实效应,只有价格是上升的。贷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但在短期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