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人类行为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阿尔德弗尔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相似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是有层次和顺序的
B.都包含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D.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程度可能会增强
A
B
C
D
C
[解析] 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认为,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而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二者相似之处在于均包含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
2. 在幼儿园,小朋友遵守纪律时,老师便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之后,这些小朋友越来越遵守纪律,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上述行为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
A.刺激——反应
B.认知——行为
C.符号——互动
D.环境——行为
A
B
C
D
A
[解析] 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其行为公式为S—R,其中S指外界刺激,尺指反应行为。
3. 陆先生,37岁,近期行为异常。经诊断,存在人格障碍。陆先生产生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是( )。
A.在童年时期被虐待
B.在五年前与妻子离婚
C.在两年前孩子去世
D.在一星期前与同事争吵
A
B
C
D
A
[解析]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人格障碍一般形成于人生的早期。
4. 大学新生小丽有30位同班同学,只有她骨瘦如柴,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但她还以此为美,不肯吃饭,每天只吃1~2个水果和喝少量白开水。根据
,这是一种偏差行为。
A.统计学标准
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C.行为适应性标准
D.个体主观体验
A
B
C
D
A
[解析]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和行为适应性标准。其中,统计学标准是指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就被认为足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5. 社会环境系统影响人类行为。著名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居民的青春期进行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并没有经历所谓青春期的“风暴与压力”,而是看到当地人很平静地由儿童期逐渐转换至成年期,并轻松地接受成人的角色。这说明了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遗传
B.家庭
C.组织
D.文化
A
B
C
D
D
[解析] 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既是对社会的适应,又深受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群体,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事件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 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是
。
A.需要
B.动机
C.理想
D.刺激
A
B
C
D
B
[解析]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需要引起的,因此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是动机。
7.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本能
B.愿望
C.需要
D.行为
A
B
C
D
C
[解析] 需要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 人类需求和动物需求的本质区别是
。
A.需求性
B.劳动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A
B
C
D
D
[解析]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其实现方式也受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制约。需要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9. 20世纪50年代,
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A.阿尔德弗尔
B.马斯洛
C.勒温
D.爱德华·泰勒
A
B
C
D
B
10. 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下列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正确的是
。
A.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
B
C
D
D
[解析]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1. 吃饭和喝水这样的需要属于
。
A.心理需要
B.生理需要
C.社会需要
D.关爱需求
A
B
C
D
B
[解析]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12.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A
B
C
D
A
[解析]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13. 下列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说法,
属于对归属与爱的需要的理解。
A.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
B.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C.满足饥、渴、衣、住、性的方而的需要
D.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A
B
C
D
D
[解析] 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②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14. 下列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尊重的需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部尊重,即自尊
B.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C.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D.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A
B
C
D
B
[解析] 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B项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
15. 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马斯洛认为
是人所特有的。
A.社会需要
B.精神需要
C.高级需要
D.物质需要
A
B
C
D
C
[解析]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
16. 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
B.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
C.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
D.只有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A
B
C
D
D
[解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他认为,只有挞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17. 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提出了
。
A.生存一关系一成长理论
B.需要层次论
C.认知发展论
D.社会学习论
A
B
C
D
A
[解析]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是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①生存的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要素而提供的手段。②关系的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③成长的需要。指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18. 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属于“生存— 关系—成长”理论中的哪种需要?
A.生存需要
B.成长需要
C.关系需要
D.社交需要
A
B
C
D
C
[解析] 阿尔德弗尔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关系的需要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
19. ERG理论中成长的需要是指
。
A.能够影响人
B.发展人际关系
C.发展个人潜力与才能
D.生命安全有保障
A
B
C
D
C
[解析] ERG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成长的需要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
20. 美国心理学家
指出了需要的性质、作用和需要产生的机制。
A.基恩
B.雷蒙德
C.赛利格曼
D.莫瑞
A
B
C
D
D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指出了需要的性质、作用和需要产生的机制,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即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
21. 尊重、归属和援助的需要属于莫瑞的
。
A.生理性需要
B.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
C.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
D.可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
A
B
C
D
B
[解析] 莫瑞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两大类。其中,心因性需要又包括两小类:①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②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如尊重、归属、援助等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
22. 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这种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精神需要
C.安全需要
D.发展需要
A
B
C
D
B
[解析] 从对象的角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如人对学习提高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贡献能力的需要、独立自尊的需要等。
23. 狭义的人类行为主要指
。
A.个人行为
B.社会行为
C.内隐行为
D.外显行为
A
B
C
D
D
[解析] 人类行为又称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24. 认为人的行为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这是
的观点。
A.认知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社会学派
D.团体心理学
A
B
C
D
B
[解析] B项,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
25. 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公式是S—R,其中R指
。
A.个人作用
B.环境影响
C.外界刺激
D.反应行为
A
B
C
D
D
[解析] 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其行为公式是S—R,S指外界刺激,R指反应行为。
26. 考托尔曼提出“中介变因”的概念,其行为公式是:B=f(S.A),其中A为
。
A.行为变因
B.结果变因
C.前提变因
D.方式变因
A
B
C
D
C
[解析] 新行为主义者考托尔曼提出“中介变因”的概念,其行为公式是:B=f(S.A),B为行为变因,S是情境变因,A为前提变因(包括遗传、年龄和经验等)。
27. 勒温提出人类行为的公式为:B=f(P.E)。在公式中,E代表
。
A.人类行为
B.个体
C.环境
D.作用
A
B
C
D
C
[解析]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这较能说明人类行为的真实含义。
28. 将人类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的划分依据是
。
A.行为是否可观察
B.行为是否有历史性
C.行为的起源
D.行为是否正常
A
B
C
D
C
[解析]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①本能行为,它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吮吸、爬行等;②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也可以称为学习行为,如工作、交往等。
29.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是根据
进行划分的。
A.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
B.人类行为的起源
C.行为发展变化
D.行为实施过程中是否带来益处
A
B
C
D
A
[解析] 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30. 按照行为是否符合常模和社会规范划分,可以把人类行为划分为
。
A.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B.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C.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D.本能行为和正常行为
A
B
C
D
C
[解析] 人类行为按照不同的方式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可划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②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可划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③按照行为是否符合常模和社会规范划分,可划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31. 小学生小明经常逃出校园,到游戏机房打游戏,划分此种偏差行为的标准是
。
A.统计学标准
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C.行为适应性标准
D.个体主观体验
A
B
C
D
B
[解析]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指,如果个人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小明作为学龄期儿童,他的任务是学习,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应该逃学,也不应该去游戏机房打游戏,因此,他的行为不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符合社会上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房的相关规定,他的行为是有偏差的,划分的标准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32. 李刚由于家庭暴力,使儿子离家出走,社会工作者判定李刚的行为是偏差行为,此判断的标准是依据( )。
A.行为适应性标准
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C.个体主观体验
D.统计学标准
A
B
C
D
A
[解析] 行为适应性标准的内容: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李刚的行为属于这种行为。
33. 人类行为有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和社会范畴的,这体现了人类行为的
特点。
A.适应性
B.动态性
C.指向性
D.多样性
A
B
C
D
D
[解析] 人类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适应性、动态性、指向性、多样性、可控性和发展性。其中,多样性是指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它有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和社会范畴的,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34. 人是有感情的,情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这体现的是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生物因素
B.环境因素
C.社会因素
D.心理因素
A
B
C
D
D
[解析] 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①心理认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从而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②人是有感情的,情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十分最要;③心理的需要和动机影响行为的变化。
二、多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 大学牛小明看了玉树地区地震的新闻报道后,找到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报名参加志愿救灾活动。从人类需要的分类来看,小明表达的需要是一种
。
A.间接需要
B.直接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E.社会性需要
A
B
C
D
E
BDE
[解析] 按起源来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从对象的角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时,也有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的划分,直接需要是指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产生出的一系列具体的需要。案例中,小明同时表达了直接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 人的需要通常以
形式表现出来。
A.愿望
B.意向
C.理想
D.实践
E.现实
A
B
C
D
E
AB
[解析] 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3. 下列各项中,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内容的是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生存需要
D.关系需要
E.成长需要
A
B
C
D
E
AB
[解析] 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CDE三项属于ERG理论。
4.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安全需要包括
的需要。
A.安全
B.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
C.舒适
D.要求得到别人的尊敬
E.免于恐惧
A
B
C
D
E
ACE
[解析] 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是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B项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D项属于尊重的需要。
5. 在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中,把人类需要分为
。
A.生存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关系需要
E.成长需要
A
B
C
D
E
ADE
[解析]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尔(C.P.Alderfer)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①生存的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牛存;②关系的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③成长的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6.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它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
B.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
C.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会减弱
D.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个体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E.个体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A
B
C
D
E
ABDE
[解析]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捉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②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③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仪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7.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区别有
。
A.前者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
B.后者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
C.前者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程度可能还会增强
D.后者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程度可能还会增强
E.前者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A
B
C
D
E
AC
[解析] 与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生存一关系一成长”理论的特点是:①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E项属于二者的相似之处。
8. 莫瑞把需要分为
。
A.生理性需要
B.心因性需要
C.物质需性要
D.精神性需要
E.发展性需要
A
B
C
D
E
AB
[解析] 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①第一需要,又称生埋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②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心因性需要又包括两小类:一类是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如条理、构造、守恒、获得等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如成就、避免失败等需要);另一类则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分裂的需要(如排斥、侵犯、防卫、统治等需要)。
9. 按照需要的对象可以把人类需要划分为
。
A.继发性需要
B.原发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E.社会性需要
A
B
C
D
E
CD
[解析] 从对象的角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①物质需要,指个体对物,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②精神需要,指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如人对学习提高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贡献能力的需要、独立自尊的需要等。
10.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行为划分为
。
A.本能行为
B.异常行为
C.正常行为
D.攻击性行为
E.习得行为
A
B
C
D
E
AE
[解析]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①本能行为,此种行为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吮吸、爬行等;②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也可以称为学习行为,如工作、交往等。
11. 人类行为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分为
。
A.本能行为
B.攻击性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反社会行为
E.利他行为
A
B
C
D
E
CD
[解析] 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①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又称为利他行为;②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12. 划分人类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
。
A.统计学标准
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C.行为适应性标准
D.他人评价
E.个体主观体验
A
B
C
D
E
ABCE
[解析] 划分正常和偏差行为的标准包括:①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就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②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③行为适应性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④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
13. 人类行为的主要特点包括
。
A.适应性
B.持续性
C.发展性
D.可控性
E.自由性
A
B
C
D
E
ACD
[解析] 人类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日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受人们自身变化的影响,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改变的影响;④指向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⑤可控性。人类行为是人发出的行为,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⑥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而现在的行为又将成为未来行为的基础。
14. 下列关于人类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
B.人类行为不具有可塑性
C.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D.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E.人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A
B
C
D
E
ACDE
[解析] 人类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适应性;②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受人们自身变化的影响,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改变的影响;④指向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⑤可控性,人类行为是人发出的行为,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⑥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而现在的行为又将成为未来行为的基础。
15.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
。
A.环境因素
B.生物因素
C.社会因素
D.心理因素
E.管理因素
A
B
C
D
E
BCD
[解析]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影响人类行为的这三个方面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人类行为,而是相互交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发展。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二、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