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论述题1. 试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和影响因素。
(1)生成部位:胚胎早期由卵黄囊造血,胚胎第2个月起肝、脾及骨髓均能造血;人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约18岁以后,仅脊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
(2)生成原料: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人体每天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为20~30mg。铁的来源有两部分:其中95%是衰老的红细胞在体内破坏,由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内源性铁”,很少丢失,基本上供造血需要时重复应用;其余5%是食物供应的“外源性铁”。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在血液中运输,在幼红细胞中合成血红蛋白。
(3)影响因素:红细胞在分裂和生长成熟过程中,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导致DNA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另外,内因子能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能保护维生素B12免受破坏,因此,内因子缺乏时也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
(2)精神活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可出现无意识的肌紧张增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从而导致产热量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是指食物能使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现象。三大营养物质中以蛋白质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显著,额外增加的热量可达30%,糖和脂肪类食物额外增加的热量分别为6%和4%。
(4)环境温度:人在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开始增加;若低于10℃时,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战栗和肌紧张增强,使代谢率显著增加。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由于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增强,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强,代谢率也会增加。
3.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及生理意义如何?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
(1)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55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表现为细胞对外加刺激无反映,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3期复极过程中,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的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
(2)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一个低于阈值的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4. 试述肺内压的概念及其在呼吸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可以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吸道畅通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平静吸气之初,肺容积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并且低于大气压,空气在此压差推动下进入肺泡,随着肺内气体逐渐增加,肺内压也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已升高到和大气压相等,气流也就停止。反之,在呼气之初,肺容积减小,肺内压暂时升高并超过大气压,肺内气体便流出肺,使肺内气体逐渐减少,肺内压逐渐下降,至呼气末,肺内压又降到和大气压相等。
5. 何谓脊休克,脊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
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临床表现主要有:断面以下的躯体运动和内舭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紧张降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出汗被抑制,粪、尿潴留等症状。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逐渐恢复,其恢复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因为不同动物的脊髓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不同。但是离断面水平以下的主观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