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3.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诗人是______。
6.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
8.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雄辩见长的是______。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题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10分)
五、理解与分析(第51,53,55题各7分,第52题8分,第54题6分,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请回答:1. 这个语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此段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特为尤甚”为第一层,表明自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号召。第二个层次从“且臣少仕伪朝”至“有所希冀”,说自己的请求完全是为了亲情,不是为了名节,意在打消武帝对他不与新朝合作的疑虑。第三个层次从“但以刘日薄西山”至“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再一次强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第四个层次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至“愿乞终养”,采用数字对比的方法,说侍奉陛下来日方长,使武帝感到他的请求合情合理。
2. 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来说服武帝?
这一段主要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作者不能奉诏,理由是奉亲,合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宗旨,如果硬要他奉诏,就使(皇帝)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3. 指出这个语段中的成语。
这一段成语有四个:“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闻一多《发现》)
请回答:4. 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回到祖国,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的现实。诗人悲愤、失望,但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而是在失望与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
5.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的追求。激越奔放的情感收敛于严谨的形式与韵律之中,显示出一种沉郁的风格。
6. 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通过对眼前的祖国竟然是满目疮痍,就像是挂在“悬崖”边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的发现,抒发了对祖国的失望、痛苦和深深的爱。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梁启超《论毅力》)
请回答:7. 这段文字中,“彼”和“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构成正反对比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道理。
8. 文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构成层递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凡毅力达不到至强者都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反过来说,只有毅力至强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请回答:10. 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11. 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是“淳朴的本色美”?
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原汁原味,质朴本真,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蒲松龄《婴宁》)
请回答:15. 这里怎样刻画婴宁?
一是情态描写,着力表现婴宁“笑辄不辍”的个性;二是侧面描写,通过鬼母的话来彰显婴宁痴憨的心性。一写外态,一写内性,两者共同构成了婴宁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
六、诗词赏析(10分)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于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这首诗是诗人蔡肇为李世南的扇面画题的一首诗,这幅扇面画描绘的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呈现出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对“水潺潺”声音的描写,对“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以及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意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而且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七、作文(5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
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郊外停歇下来,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供养,演奏“九韶”想让它快乐,用丰盛的食物喂养它。海鸟却两眼迷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鲁国国君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而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按鸟的习性养鸟,就应该让鸟栖息于深山密林,嬉戏于水中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泊,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队列飞翔休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