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以年代为序,试述我国古代田制的改革。
(一)西周时期盛行井田制。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二)东汉初期实行假民公田。东汉初期,由于战争破坏和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着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政府除了将这些“公田”的一部分赐给功臣贵族外,主要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接受假田的贫民,在性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佃农,向国家缴纳假税。东汉初期实行假民公田,目的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
(三)西晋推行占田制。又称占田课田制。占田课田制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课田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是国家征收田租亩数,每亩纳粮八升。晋武帝的占田制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当时的土地私有制下是行不通的,其限制兼并的用意也难以实现。
(四)北朝至隋唐时期推行的田制是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土地制度。太和九年(485年),冯太后接受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露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婢授田数量、办法与农民相同,地方官吏在职的给予公田。北魏所创均田制,嗣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袭,但历代办法略有变更。至唐中叶,因丁口滋长,闲田日少,不能再按规定授田,均田制遂趋衰亡。
2.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作评价。
(一)改革措施。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二)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3. 试述张骞、玄奘、郑和的主要事迹并作简要评价。
(一)张骞通西域。第一次是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出使西域的目的:第一次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要联合乌孙。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对六七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向武帝作了详细汇报。第二次出使到乌孙,并派助手到达许多国家。他回来时带了几十名乌孙人到长安,这是西域派使者第一次到中原来,受到隆重接待。不久,张骞的助手们也带着其他国家的使者一起回到长安。
张骞通西域使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二)玄奘取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他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等地研习佛学。贞观十九年(645年),他返回长安。共带回梵文佛经657部。此后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20年中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贞观二十年(646年),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所见所闻的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三)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 何为四书五经?并作简单介绍。
《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南宋朱熹将此四种书加以注释,合辑为《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始立“四书”之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据传经过孔子及其后学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汉武帝时合称为《五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书》即《尚书》,是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易》即《周易》,是殷商时代记载向“天”或鬼神问吉凶的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传》包括解释封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礼》,即《仪礼》,后与《周礼》和《礼记》合称为“三礼”。《春秋》是春秋时代鲁国官方一部编年体的历史书。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毂梁》三传。
5. 简析北伐战争的胜利及原因。
北伐战争是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中国的内战。1926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起兵广东,之后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至华中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与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从北京撤往东北,至此国民政府完成北伐。
有学者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1)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支持。(2)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北伐军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3)苏联的大量援助。(4)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因而北伐军在战争中得以各个击破。
6. 试述启蒙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影响。
(一)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代表人物。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三)历史影响。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宣传的带有辩证法因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并敢于否定一切腐朽事物的勇敢精神,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法国大革命和随后而来的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请为下文添加标点符号并作翻译1.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莊見憚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遷為滎陽令黯恥為令病歸田裡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内遷為東海太守黯學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臥閨閣内不出歲餘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以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治務在無為而已弘大體不拘文法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的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