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底蕴。
(1)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追求的是传神写意,呈现出美丽的人生境界;
(2)展现的人生形式的真实性,并融入作者的理想;
(3)故事包含强烈悲剧性,人在环境面前顺乎自然、安于命于的人生态度;
(4)表现人性之“常”,有意回避政治、经济角度表现社会斗争,重造民族品德。
[考点] 30年代文学——沈从文
2. 简述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1)在人物塑造上,赵树理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老实、善良、胆小怕事,封建思想、家长作风严重,软弱迂腐的农民形象;三仙姑被封建糟粕腐蚀、沾染恶习的女性形象,游手好闲、贪图享乐、生活作风轻浮,和女儿争风吃醋。
(3)《李有才板话》中的三类农民形象,有成长中的青年农民——小顺、小保等小字辈,与阎恒元斗争的中坚力量,但是思想认识局限;有生活斗争经验的老贫农——李有才,有革命要求,机智应变,以快板为武器揭露阴谋诡计;落后不觉悟农民:老秦,受尽欺压,鄙视穷人,畏惧当官,认为穷人造反大逆不道。
[考点] 40年代文学——国统区文学创作
3. 简述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的《红岩》的艺术特色。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塑造英雄群像。作品主要描写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斗争,这一题材决定其矛盾冲突是必然尖锐的。
(2)采用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全书通过一些重点人物的活动,将白公馆的渣滓洞集中营的斗争、重庆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及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等三条线索联系起来,以狱中斗争为主线,以城市地下斗争和农村武装斗争为副线,反映解放前夕重庆山城革命斗争的真实面貌。
[考点] 50至70年代文学——“十七年”的小说
4. 简述巴金散文《随想录》的思想风格。
(1)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
(2)由自己的磨难推及整个民族所蒙受的磨难,由自己的痛苦推及整个民族所受的痛苦。
(3)通过对亲朋故人的无穷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人间悲剧的“文革”。
[考点] 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散文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 结合《红烛》《死水》中的具体作品,论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
(1)闻一多诗歌多表达歌颂祖国、思恋祖国、爱国主义情思。
(2)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恋的家与国紧紧相连,祖国与中华文明不可分割,他所爱的是一个具有千年文明传统的文化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代表了多有身在异国心念故乡的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
(3)在诗歌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4)在《死水》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为故国大地和陷于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另一方面又对复兴中国抱着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呼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考点]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2.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蘩漪形象。
(1)蘩漪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新思潮的冲击使她自我意识觉醒,她渴望得到自由和幸福,然而却生活在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她痛苦地忍受着周朴园的专制,她的性格被扭曲,变得乖戾阴郁,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2)蘩漪与周萍的关系,应归结为她正当的爱情要求被环境逼成畸形发展的悲剧,在周公馆那个专制家庭里,周萍是唯能慰藉她心灵的寄托,她不顾一切地紧紧抓住周萍不放,显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蘩漪为了爱,付出了全部的身心,舍弃了名誉、名分,一旦发现这一切换来的只是再一次受骗,她的恨就爆发了。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情感驱使下,她最终点燃了烧毁周公馆这座地狱的导火索,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3)“雷雨”般的性格,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点的大胆视和勇敢反叛,使蘩漪成为五四新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令人瞩目的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考点] 30年代文学——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