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听读语段,分析白杨的品格特征
1.师播放第

段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思考:为什么爸爸在听到孩子们小小的争论之后,“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明确:
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是因为由白杨树的特点联想到它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对它的精神充满敬重。
2.学生自读第

段,思考:白杨具有哪些品格和精神,使得爸爸对它如此敬重呢?
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以“从第……句话中发现了白杨的……品格(精神)”进行扩展补充。
明确:
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中,我发现白杨树笔直、挺拔,从来都是不屈不折。
从“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中,我发现白杨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只要是需要它的地方,它都会出现,并且茁壮成长。
从“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中,我发现白杨十分坚强,不畏风沙雨雪或是干旱洪水的摧折,坚定地守护在茫茫大戈壁上。
师适时对第

段中的关联词“从来……就……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也……”进行讲解练习,学生达到可正确运用关联词的程度。
3.师指名学生总结白杨树的特点,引导学生概括“白杨精神”(坚强坚定、不屈不折、生机蓬勃并充满奉献精神),生发对白杨树的敬重、敬佩之情。
4.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感悟辩论,体会爸爸的真正心意
1.生在对白杨树生出崇敬之情的基础上,朗读第

段,初步感受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原因。
师提问:爸爸真的只是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么爸爸到底想告诉孩子们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小组代表发言,并补充明确。
明确:
爸爸不只是单纯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是看重白杨的品格,希望孩子们能像小白杨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更是表白着自己能够坚持坚定、百摧不折地自我奉献在新疆的愿望。
2.师提问:关于白杨,爸爸说了这么多,孩子们现在却还不能理解。那么,你们认为爸爸说这些话,有意义吗?
学生思考,教师以“爸爸的话是否有意义”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文本及个人生活经验开展一场小型主题辩论会。
正方认为:爸爸的话对未来的成长中的孩子们具有启发意义。
反方认为:爸爸的话对现在什么都还不能理解的孩子来说没有意义。
辩论时间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升华本文主旨内容。
明确:
孩子们现在虽然还小,但是他们知道他们会随着爸爸妈妈同去新疆,念了小学,再念初中,他们会在新疆长久地生活下去。也许现在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所说的话的意思.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增加.他们终将长大成人,再回想起往日爸爸所说的有关白杨的知识和像白杨一样做人的道理.会发现它已经像一粒种子一般,在心里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会和父母一同守卫边疆,做一个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
3.师总结文段主题,提问:所以,爸爸的真正心意到底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表达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愿望。
师指导并明确:
爸爸的真正心意是借白杨教育孩子并勉励自己,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无私奉献。
三、再读语段,回味爸爸的真正心意
生齐读

段,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怎么说?
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思考回答,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