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答要求1. 根据给定资料1,请概括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点。
要求:概括准确,表述简明。不超过100字。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汉文字史料记载有1300多年以上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从山脚到山顶达3000多级;三是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四是文化内涵丰富;五是文化遗产价值突出。
2. 请根据给定资料3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似乎是在恢复历史,实际却是割断了历史”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理解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不超过250字。
许多古建筑被拆除,又被复制、再造、重修,这些重修新建的“文物”被当做了赚钱的商业招牌,破坏了其文化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说,割断了历史的记忆。
当前,由于人们保护意识差、惩罚力度不够,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古建筑被毁坏,而文物不可再生,其历史价值远远超越其经济价值,破坏的文物不可能恢复到原汁原味。
因此,我们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严厉惩处破坏文物行为,使文物得到保护,使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
3. 请你以黄山市黟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拟写一份《关于黟县文化遗产四级保护管理网络的报告》的内容要点。
要求:不考虑格式,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有针对性。不超过350字。
2013年以来,黟县结合实际,整合机构编制、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遗产保护,努力建成四级保护管理网络,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立县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设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并由该室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西递、宏村两镇党委、政府等建成四级保护管理网络。
二、工作权责
(一)组建世界文化遗产管委会,统筹全县遗产保护工作。
(二)镇党委、政府负责遗产保护和景区管理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综合执法机制。
(三)各旅游公司、各村协助做好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管理相关工作。
(四)民间自律组织负责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自发地进行遗产保护,把遗产保护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未来展望
我市将继续完善四级保护管理网络体系,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努力打造古村落保护型美好乡村示范。
4. 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不是在文物被毁坏之后才树立,而是在每时每刻,尤其是文物还在的时候,就应该以维护文物为己任”一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参考例文] 申遗在左护遗在右
近些年,“申遗”在中国大地蔚然成风,一些地方为了申请世界级、国家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乃至逐渐演变成一盘“孤注一掷”的“赌局”。而申遗成功之后,或上报文化建设政绩,或大搞旅游开发,无疑都背离了最初中遗时“加强保护”的承诺。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冯骥才曾痛心地表示,“审遗”的空缺是中国申遗面临的最大问题。申遗是保护的开始,不是开发、创造,更不是打造。然而,“张家界架设观光电梯事件”、“曲阜孔庙水洗事件”、“故宫星巴克事件”等无疑是在摧残着“遗产”的灵魂。申遗在左,护遗在右,如何整治申遗乱象,走出重申报、轻保护的怪圈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
回归申遗应有的秩序。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申遗成功,的确是荣誉和自豪。但申遗也应实事求是,更应量力而行。假借“申遗”之名谋升官、发财之实极大地刺激着地方政府的神经,使“申遗”热呈愈演愈烈之势。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非“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有甚者为“申遗”而背负巨额债务,给当地带来诸多民生问题,实属舍本逐末。因此,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当前的“申遗热”予以规范和引导,督促各地方政府转变思想,理顺申遗思路,减少申遗乱象的发生。同时,完善申报和退出机制,坚决打击和遏制“打着申遗幌子,大兴土木,借机涨价”现象。
加强后申遗时期的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传承,这其中既包括它的本身,也囊括了它所属的环境。而目前非遗保护的最大误区,就是将太多现代的元素植入文化遗产中,既破坏了文物,也割断了历史。一些地区为了深度挖掘遗产的经济价值,人为地变造甚至打造“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在文化遗存处大兴土木,大量扩建,不但失去了文物的原汁原味,也永久地失去了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需要专家的仔细考察和权威论证,用精良的理念和技术实施规划和保护。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发挥法律保护文化遗产的切实作用。
文化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中遗既能让游客瞻仰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能让文化资源“延年益寿”,从而更好地记载历史,传承精神。申遗在左,护遗在右,用我们的双手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使之传之后代,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