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3. 要保证幼儿每天睡8~10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对 错
B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具有健康的体态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要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7.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发展、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理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渐近、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
10.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是指教师教的方法,主要指教师怎么教。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它既要考虑教师怎么教,也要考虑幼儿怎么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教师应该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 请简述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
(3)生长发育和身体各个部分生长速度不均匀;
(4)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匀,但统一协调;
(5)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
(6)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
3. 请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全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一个全日制幼儿园给幼儿们安排了午睡。幼儿园的叔叔阿姨们中午安排幼儿准时上床,按时起床,并让家长配合,幼儿回到家仍准时上床,按时起床,养成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但也不让睡眠过多。幼儿进餐也要求定时,并且每顿饭约20~30分钟,让儿童细嚼慢咽,但要求儿童专心吃饭。天气好的情况下该园还每天安排3~4小时的户外活动。对幼儿的排便也进行了训练,培养幼儿定时大便的习惯。活动间歇,提醒幼儿入厕,不要憋尿。
根据以上案例,试分析该园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该园的做法是十分合理的,对儿童的主要生活环节进行了很好的安排。这样做意义重大。首先它保护了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环节,如睡眠、进餐、活动、作业等加以合理安排,使儿童养成习惯,到什么时间就知道干什么,活动时轻松愉快,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建立后,能节省神经细胞的功能消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幼儿进行户外活动,不使幼儿总是在户内活动,使大脑皮质的“工作区”与“休息区”轮换,保证劳逸结合,可以预防过度疲劳,从而保护了幼儿发育不够成熟的大脑皮质。其次婴幼儿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进行休整,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使睡眠时间有了保证。幼儿合理的进餐,既可使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又能保护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消化系统,把幼儿的睡眠、进餐、活动安排好了,也便于安排幼儿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更好地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研究“鸟的本领”时,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了解乌的各种本领以及鸟的一些生活习性。可是活动刚刚进行不久,当一些小朋友看到一本有关鸟和飞机的图书时,忽然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飞机这么重怎么飞?”“飞机的翅膀不会动怎么飞呢?”教师认为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探索内容,它不仅可以延续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飞机就是从鸟的飞行中找到灵感而发明出来的,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探索问题的能力。于是,该教师及时地调整了教育目标,提供了玩具飞机、图片、VCD等材料,以满足学前儿童探索飞机靠什么起飞、怎么飞的愿望。2. 上述案例体现了科学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容的什么特性?
这一案例体现了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是指教育内容超越事先的计划性,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在即时的情境、突发事件中,或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临时安排。
3. 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怎样做?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前儿童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尊重儿童就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做到“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幼儿的新目标”。
4. 新学期开始不久,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们需要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只手拎住椅背拖行,或是把椅背夹在腋下,像拄着拐杖一样一摇一晃地行走。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椅子在地板上敲打、摩擦的声音,很是刺耳,也不安全。起先是一两个新生,接着是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有这种行为。而这学期新加了9个新生,我不得不为这件事情动一些脑筋。
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1)对问题的认识。
幼儿的很多行为源于模仿,因此,幼儿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夹在腋下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就会被其他幼儿模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也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关,因此,幼儿园与家庭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2)对问题的解决。
①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用两只手搬椅子,轻拿轻放,为幼儿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设计“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戏,如果你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培养儿童爱护物品的观念。
③随机的指导和提醒,帮助幼儿纠正行为。
④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25分)
1. 设计一个小班数学教育活动,要求:
(1)以“学习长短排序”为内容;
(2)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部分。
【参考设计】
活动目标:
(1)能辨别5个以内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体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列的顺序关系,尝试按长短排序: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5支不同长短的笔。
(2)学具准备:长棒;5根不同长短的绳子;5支不同长短的笔。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完成线上游戏。(师幼边走边念儿歌,可以是教师说,也可是师幼同说)
(2)集体活动
①师幼共同探索按长短排序
创设情境:教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群好朋友,他们是小朋友学习的好帮手。我们先给他们排排队吧。教师拿出5支不同长短的笔,示范将5支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引导幼儿从上至下观察,体验笔一支比一支短:在从下至上看,体验笔一支比一支长。
②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长棒宝宝也想请小朋友给他们排排队。”
幼儿拿出长棒,将长棒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体验长短的顺序关系。
(3)分组活动
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操作完成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给物品排序的。
第一组:操作长棒,从长到短排序或从短到长排序,方向不限;
第二组:按长短顺序给绳子排队,方向不限;
第三组:操作笔,按长短排序,体验长短的顺序关系。
(4)游戏活动:游戏“说相反”,教师说“某某物品长”,幼儿接说“某某物品短”,要求接说的速度越快越好。如火车长——汽车短……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按要求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