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
②这样一幅卓绝的“国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③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
④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
⑤《紫藤萝瀑布》是一副极为细致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
- A.⑤①③④②
- B.④②⑤①③
- C.⑤④②③①
- D.④⑤②③①
A B C D
A
[解析] 通读题干句子可知,语段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喻为“一幅极为细致的工笔画”,以此为主题展开。第⑤句总起,第①句承接,写“画”之生动,文章读来可知可感可领略。②③④句是对宗璞扎实写作功底及细心观察生活的称赞:③句先写常人面对实景未必能有所知所感,转而④句再写宗璞文章的生动,对比反衬出其“卓越的笔力”与“认真、细致的观察”,末尾以②句收束。故其顺序应为⑤①③④②,本题当选A项。
二、名句填空(共8分,每空1分)
5. 古代人写文章,常常会用典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6. 《陋室铭》中,写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两句: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2分)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首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机会以及权力,引导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定线索,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加以引导、点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其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结合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往往可能超越文本,形成新的阅读创意,拓展思维空间,生发创新性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相机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思考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生评价、生生互评,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四、案例分析(10分)
1. 下面是一教师执教《春》的教学实录的节选片段,请你抓住这段实录的特点,运用语文新课程概念,写一段300字以上的评析文字。
教学片段:
师:英国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表达了久经严冬的人们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留下的痕迹。其中一定有不少描绘春天的诗句,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举手)
生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
生乙: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生丙: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丁:白居易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述例子分别从色、形、声、景等方面描写春天。诗人将瞬间的感受定格成了永恒,看来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想不想跟着老师前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生:想!
(师点击鼠标,屏幕显示《春》的幻灯片,接着音乐出……)
案例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先以外国名诗为引,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感情,鼓励学生理解并积极运用诗句来表达感情,之后又相机予以明确的评价指导,带领学生怀着感情进入新课。结合新课程概念来分析,案例教师的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伊始便吟诵雪莱的经典汉语译文诗,极大地激起了学生们诵读诗歌的兴趣。这不仅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阅读教学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案例教学片段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根据其所理解的“春”这一诗情画意的主题,在记忆积累中搜寻相关中国古代诗歌诗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运用中国古代诗歌表达个人对春天的感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次所学课文的理解。
最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吟诗颂春后能及时地总结并反馈学生吟诵诗句的精髓,既从“色、形、声、景等方面”巧妙地与朱自清先生的《春》的具体内容相衔接,又以幻灯片中视觉感极强的“春景图”展现春天的视觉美,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如临春境,感受到春天美的气息,从多种感官中诠释春的美,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体验。
五、教学设计(20分)
1. 请你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设计一个课时的完整的教学简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飒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悠长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4.借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词语,教师指导。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
(提示:生在回答时用“……把……(景物)的……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如从奇形怪状的石头到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拔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儿“怡然不动”,一会“傲尔远逝”,显得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连用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拔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代作者的写作背景,为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点拔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竞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之感便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4.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5.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责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当年远谪山水的柳宗元,是那个踏遍谪居之地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铸就的永恒经典吧!
(六)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