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 简述儿童少年运动中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体育运动要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以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
(2)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要适当,不应超过身体的负担能力。
(3)不应过早地让儿童少年进行专项训练。如果进行早期专项训练则要通过合理的选材,在严格的医务监督下进行。不应过早或过急地要求儿童少年取得好成绩,也不应让儿童少年过多地参加正式比赛。
(4)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负荷不宜过重,并应尽可能减少憋气动作,避免胸内压过高而导致心肌过早增厚,从而影响心腔的发育;
②儿童少年屈肌的力量较伸肌的力量强,因而要加强伸肌的发展,以保持伸肌屈肌间的平衡,以防止驼背的发生。
(5)儿童少年参加运动锻炼,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要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6)儿童少年体育运动使用运动器械的大小、重量要符合其身体发育特点。
(7)儿童少年的训练要和卫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体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
(8)注意观察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身体反应,并询问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自我感受。以锻炼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疲劳积累、没有不良感觉(头晕、恶心、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等)为宜。
2. 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简述各种形式的生理学特点。
根据骨骼肌收缩时的长度变化,把肌肉收缩分为以下几种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
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向心收缩时可以是等张收缩,也可以是等动收缩。
①等张收缩: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由于肌肉收缩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肌肉做功的力矩会发生变化,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在整个运动范围内,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顶点”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这也是等张训练的不足之处。
②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而且收缩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2)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其二,当其他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3)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不至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肌肉做负功。
(4)超等长收缩
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其优点在于,当肌肉被拉长后所产生的弹性势能,拉长后产生的牵张反射性收缩,以及主动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合力时,肌肉将产生较大收缩力。
二、论述题(10分)
1. 游戏教学的内容趣味性、娱乐性很强,但调控不好,也会有一些负面效应,如伤害事故、不道德、不文明、不团结的言行及运动负荷难以控制等。为防止这些负面效应的产生,在运用游戏教学的时候,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简述你的做法。
①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且合理、明确,裁判要选择公正无私、威望较高的同学担任,最好由学生民主产生,尽量杜绝因为违反游戏规则而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情绪;
②游戏分组时,要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搭配;
③加强游戏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思想教育;
④评价学生的方式以激励为主,不只涉及学生的能力方面,更应该涉及到生的思想及行为态度,如合作、尊重、帮助同学、知难而上等;
⑤激励学生在游戏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⑥体育游戏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让它左右我们的教学。
三、案例分析题(10分)
1.
[案例材料] 六年级(5)班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单杠一单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张老师在宣布本次课教学内容后,做了一个漂亮的完整动作示范,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就开始分组练习。张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赵同学在腿向上蹬摆的时候头总是向后仰,从而导致两臂伸直,腿又掉下来,总是完不成动作。张老师站在边上看着,并一直说:“你胳膊不要伸直!上体靠单杠近一点!”但是赵同学又做了几遍,还是完不成动作……
张老师的教学过程存在什么问题?试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赵同学完不成动作的原因,并给出纠正方法。
(1)在张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在动作示范的过程中没有对动作要领进行简明准确的讲解,没有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概念;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热身练习和辅助性练习,这样会加大学生的受伤率,解决方法可采用简单的徒手操热身练习和较有针对性的身体辅助性练习;③在分组练习时没有明确强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没有进行保护者和练习者的分组;④在纠正错误动作的过程中没有强调动作错在哪里和动作改进的方法,也没有给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⑤在张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身体素质练习和动作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以至于学生很难掌握技术动作。
(2)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烈,容易吸收新鲜事物。在初学单杠翻身上成支撑动作时,由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注意范围比较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加上翻身上成支撑在杠上完成的时间短,使学生不能感知出教师示范动作的细节。运动技能的形成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终达到动作的自动化。赵同学完不成动作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动作技能的掌握处于泛化阶段,此阶段的神经特点是只有感性认知,不清楚技能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和抑制尚未确立,动作表现为:僵硬、不协调、费力。纠正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主要环节;正确地示范动作,并进行简练的讲解;对完不成动作的学生进行保护,对做动作的学生进行助力,帮助他们完成完整动作:降低动作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技术要领,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完成完整动作。
四、教学设计题(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堂25分钟的背越式跳高力量训练教学片断,并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教学对象为某学五年级(3)班男生,共20人。
教学媒体:20块小垫子、1块大垫子、不同重量的杠铃。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弧形助跑、起跳及助跑的基本过程与方法,70%的学生能以正确的姿势跳过一定高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探究、质疑、互评,开创思维,发展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十字接力在复习传接棒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快速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起跳技术。
教学难点:弧线助跑起跳技术。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及服装。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注意事项,导入教学。
(二)准备部分
1.热身:慢跑400m。
2.徒手操:扩胸振臂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正弓步压腿,膝、踝关节补充练习。
(三)基本部分
1.技能泛化阶段:学生观看挂图,在大脑皮层下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
(1)起跳技术
①学习摆动腿的摆动方法
练习方法:摆动腿同侧臂手扶肋木,身体侧向,身体稍向起跳腿一侧倾斜,摆动腿屈腿前上摆,连续练习。
②练习起跳腿的蹬伸用力动作
练习方法:同上练习,或不扶肋木练习,在摆动腿前上摆的同时蹬伸起跳腿。
③学习迈步起跳技术
练习方法:身体稍内倾,起跳腿向助跑弧线的切线方向插放,在摆动腿的摆动配合下,起跳腿蹬伸起跳。
易犯错误:
①摆腿动作缓慢不积极;
②摆臂动作不正确;
③单脚起跳动作不协调;
④迈步起跳时低头屈髋。
(2)助跑起跳练习
①沿着直径为15m的半圆做加速跑;
②沿弧线跑4~5步后的起跳练习;
③直线助跑后进入弧线跑的练习;
④同上练习,并进入起跳,坐上海绵包。
易犯错误:
①助跑速度慢;
②直、弧段助跑衔接不好;
③弧线段助跑时身体不向圆心方向倾斜;
④起跳前已经背向横杆
3.游戏——“拔河”
游戏方法:两队队员交错站在绳的两侧。教师发出“预备!”口令后,双方队员拿起绳,前腿伸直,后腿稍屈,做好准备。教师将标志线调整至中线的上方,即可发令开始,各队队员齐心协力将绳往后拉,将标志线拉过本队一方的河界为胜。
游戏规则:拉绳者不能超过规定人数:比赛中不能有意地突然松手致使对方摔倒;如比赛2分钟之内坚持不下,绳又未接近河界线,判为平局。
(四)结束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进行放松整理练习。
2.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3.回收器材,布置下次课的内容。
4.师生再见。
四、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出解决教学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在完整动作演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助跑与起跳技术环节,便于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动作记忆,为了能启发学生,促进其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完整的助跑起跳技术动作进行了分解动作的示范和解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动作重、难点和细节的理解。使学生从动作整体上形成连贯的动作概念。
教材教法分析了教材的重、难点,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挂图;二是便于学生能抓住关键,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五、预计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40%~50%。
平均心率:120~14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