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______,______。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3. 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4.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______,______。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6. 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元·王冕《墨梅》)
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明·于谦《石灰吟》)
8. ______,______。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9.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清·袁枚《所见》)
10.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_____,______。(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1. 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2. 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13.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宋·朱熹《观书有感》)
14. 法国作家______写的《名人传》,赞颂了三位名人为艺术创作顽强奋斗的精神。______克服耳聋等困难,创作出伟大的音乐;米开朗琪罗倾其毕生精力在雕塑、绘画领域追求着真、善、美;______用文学作品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15. 吴敬梓在《______》中塑造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______,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这是一首______的名诗,全诗以______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感受。
2. 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全词极写“壮”,“壮”体现在哪些方面?
“壮”主要体现在题材、情感、语言和形象四个方面。题材选取战场壮景;情感满腹凌云壮志;语言大气磅礴;形象(壮士形象)仅第一句便描写出来了。
4.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开篇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表现了作者对这及时雨的期盼、欣喜之情。
6. 诗的尾联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绘。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使万物得到润泽。作为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一定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肯定是杂树生花,一片“红湿”。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红艳艳、亮晶晶、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7.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论文章。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1],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2]且徐行。竹杖芒鞋
[3]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1]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2]吟啸:吟咏长啸。
[3]芒鞋:草鞋。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斜照”“风雨”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之景;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雨中照常舒步徐行,呼应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描述。“竹杖芒鞋”三句既是描述作者当时的心中所想,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值得玩味的是这些都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故拿来比喻为官者。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遏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境。两句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同样,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