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对 错
A
[解析] 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不受实践活动制约。
对 错
B
[解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3.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平衡的。
对 错
B
[解析]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而另一方是次要的。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不能反作用于生产力。
对 错
B
[解析]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5. 阶级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的大的集团。
对 错
B
[解析] 阶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的大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计划手段可有可无。
对 错
B
[解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计划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它也属于计划的范畴。故本题判断错误。
7. 所有的行政许可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对 错
B
[解析] 《行政许可法》第41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同内有效。”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许可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故本题判断错误。
10.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的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对 错
A
[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故本题判断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