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2. 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这是记忆的持久性。
对 错
B
[解析] 存储的知识能够迅速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的保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4. 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现场情况,迅速对案情做出判断,这种思维属于分析思维。
对 错
B
[解析]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题干当中公安人员“迅速”做出判断,应该属于直觉思维。
5.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行为体现了注意的广泛性。
对 错
A
[解析] 注意的广泛性是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1.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七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这位老师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教师主导的结果是让学生从依赖向独立发展。
(3)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案例当中。该教师认为自己讲课堂内容连续讲了三遍就等同于发挥了主导作用,显然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错误认识,其做法也没有体现主导作用。
三、判断题1.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诱因。
对 错
B
[解析] 动机是激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包括两个部分: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
2. 知识是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对 错
B
[解析]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3. 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能二用”是不良品质。
对 错
B
[解析] “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它是一种好的品质。
4. 学校在学生中进行英雄模范事迹的宣传,这种教育应用了学生的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对 错
B
[解析]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是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其产生非常迅速。题干中对学生进行英雄模范事迹的宣传是想象的道德情感。
5. 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是正诱导所致。
对 错
A
[解析] 由于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就叫做正诱导。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首先,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是让学生参与到内容的学习中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并表扬学生的意见很好,说明老师不是把自己当做权威者,而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有思想的人,尊重学生,赞赏并相信学生,教师的行为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信心。
案例当中,师生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