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示例评析(本题15分)
1.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的老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情上,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讲的这几件事,其中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却很少下功夫指导。
请对上述阅读教学状况加以分析,并说说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目标定位恰当。
(1)《少年闰土》这一课重点应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材料中的教学,训练重点没有适时地向高年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把握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所致。
(2)阅读教学要做到恰当定位,需做到:第一,把握好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第二,明确一册教材在训练中的位置;第三,发挥训练组(单元)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分析与运用(本题15分)
1.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小学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的教学片段和课后学习活动设计:
[课文]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不理解的?
生1: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你这个问题很有创意,你们认为呢?
(学生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理由是什么呢?请大家好好再读课文,联系人物特点思考一下,读完先在小组里做个交流。(生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思考?
生2:我认为诸葛亮在故意考验刘备,因为诸葛亮料事如神,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3:我也同意这看法。诸葛亮可能会想,刘备如果是诚心实意的,就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这第三次再给刘备一次小小的考验。
师:你真是个分析家,说得头头是道,持同样观点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还有,课文写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后又睡了一个时辰。这么有才干的人,不会这么贪睡.肯定是在考验刘备。
师:说得有趣!大家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现在老师想听听相反的观点。
生5:我觉得诸葛亮事先不知道刘备要来,就算料到刘备会来,也想不到刘备到底哪天来啊。
生6: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不会惊动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真是在睡觉,不是故意考验刘备。
(学生继续联系课文内容,争论诸葛亮是不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真让人难以判断,但老师还是很高兴,因为在刚才的辩论中,大家善于思考,大胆设想,表现非常出色。读书就该这样,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的收获。
上述教学片段体现了哪些语文课程理念?请简要评析。(至少答出四点)
上述教学片段证明了教师正在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展开这堂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主要得益于教师的积极倡导,发言的内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并把握住了语文课程的特点,这样做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而且,教师这样做,也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堂本该就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教师要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综上所述,本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语文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通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古诗词鉴赏(共1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拔清波。
1. 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押韵的好处是什么?
韵脚字:鹅、歌、波;押韵的好处:易于记诵,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2. 简要赏析诗中“鹅”的形象。
“鹅”的形象:
(1)形象逼真,如“曲项”“白毛”“红掌”;
(2)天真可爱,如“向天歌”;
(3)与环境融为一体,如“浮绿水”“拨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