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名句填空(4分)1.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苏轼《定风波》)
2.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怅寥廓,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______。
4. 郭沫若先生创作的第一部新诗集是《______》。
5. 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______、草书、楷书、行书。
6.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_的形成与发展。
7.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______中进行。
三、简答题(16分)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吃晚饭时,全家人都围在了桌前,看到儿孙满堂,两位老人自然很高兴,张先生的爷爷一时高兴也喝了点酒。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老人开始不高兴了。看大家都不和他说话,老人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说完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2.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手机、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也疏远了亲情。别让网络中的虚拟社交,淡漠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空暇时间多与同学、家人交流,多出去走走,多接触大自然。
3. 《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①年轻时被周朴园遗弃,以致投河。②嫁给鲁贵,遇人不淑。③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解和训斥。④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⑤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⑥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4.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实施的建议有哪些?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鉴赏题(28分)
1. 请阅读下面这篇冯骥才的小短文,试着从语言、结构、细节、意蕴、形象等角度中任选一两个进行评析。
歪儿
冯骥才
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栊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咙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竞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语言分析示例:《歪J儿》一文中并没有用大量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而是字字平淡,句句平常,但是语言精确,不深不浅,娴熟而又生动的形象既不失于幽默,又不过于轻薄,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对歪儿的外貌描写有这样一句“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寥寥数笔,将一个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的歪儿送到了你我的眼前。这种传神的笔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纯熟的文学造诣是无法做到的。接着,冯骥才先生又对歪儿的外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这些语言并不华丽,一个“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交代了歪儿存玩踢罐电报这种需要灵活、强壮的身体的游戏之中必然十分吃亏,但是连着三句以“宁愿”起头的文字就告诉了我们,歪儿究竟有多么的热爱这项游戏,多么的希望能够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们一起嬉闹,以至于他“宁愿……宁愿……宁愿……”。
然而,大家对于歪儿的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很在意,看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娴熟的文字描绘出了歪儿被玩伴儿捉弄时的狼狈样子,但是这里描绘的用意不仅仅只有这些。冯骥才先生用那种让人心疼、鼻酸的文字,埋下了后续矛盾爆发的伏笔,为全文情节的转折做好了铺垫,而这非精确的语言的运用也是无法做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灯火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目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②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②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3.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4. 阅读下面这首小儿童诗,试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艺术特色。
蘑菇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
亭子里冷冷清清
从诗歌营造的意境角度分析:《蘑菇》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诗中描写的意象“蘑菇”“小亭子”“青蛙”等都是儿童所熟知的事物,作者正是利用这些鲜活的意象再加之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直觉感受和体验,以唤起小读者的审美感受。
以“蘑菇”开篇拉近了诗与小读者的距离,带领小读者来到蘑菇身边;而后将蘑菇比喻成小亭子,彰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丰富了小读者的想象力,用“寂寞”一词来形容小亭子,则让小读者感受到了蘑菇的孤单和无助,让小读者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心。短短的两行诗,作者就在小读者的眼前描绘了一幅带有悲伤意境的画面。紧接着青蛙出现了:雨天,青蛙在蘑菇下躲雨;晴天,青蛙离开了蘑菇,自己去玩了,留下了蘑菇一个人孤孤单单。于是,一组带有对比性的画面出现在小读者的脑海里。画面虽简单,却营造出了凄清的意境美。
六、技能应用题(19分)
《题西林壁》是小学阶段需要学生重点学习的一首古诗,请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完成下面的问题。2. 请为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并指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默写。
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读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并把学到的启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3. 请为这首古诗设计一则板书,并说明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紧扣庐山的“山”字,图文结合,构思严谨、结构精美,追求一种诗画的效果。在视觉上能产生一定的冲击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4. 下面是一篇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暑假作文,阅读并为其写一篇评语。
我最爱我的暑假
几乎每年暑假,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去各地游玩。我最喜爱一年级暑假去台湾旅游那一次。
台湾是一座美丽的小岛。那里有丰富的矿产和很多宝藏。在高雄市,街上人非常稀少。但是在台北市。人多得像一群群蜜蜂在天上飞来飞去,而且台北市有世界第二高塔“101”,非常引人注目,“101”直冲云霄,像一个高大的巨人笔直地站在那。我最喜欢台湾的野柳地质公园和阿里山了,野柳地质公园里有一座小山,山上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上路上的水居然是往上流的,这让我感到万分惊奇。阿里山上有一列小型火车,它可带我们在阿里山上看风景。阿里山还有一棵两千五百多年的和一棵三千多年的古树,这棵三千多年的古树由于太老了,所以倒了,又恰好倒在了小型火车的铁轨上,这让我们坐不了小型火车了,但我依然开心。这棵两千五百年的古树现立在阿里山的正中央,供人们观看。这让我觉得,台湾是这么的美丽。
我第二喜爱去泰国的普吉岛游玩那一次,在玩PP岛、参观亚洲毒蛇研究中心、看人妖表演和拜四面佛中,我最爱拜四面佛。我和爸爸妈妈到了寺庙,我们先去拜泰国人气最旺的四面佛,四面佛有四个面,每个面都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一个面拜了是为了保佑我们的子子孙孙平平安安,第二个面是为了我们事业兴隆,第三个面是为了以后有好的爱情,而且找到好的老公或老婆,第四个面是为了以后有很多很多钱,非常富裕。四面佛有四个面、八只手,它是棕色的,样子很严肃。然后,一位僧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小张金纸,让我们去粘如来佛祖,我把金纸粘在了如来佛祖的头顶,因为这样能让我变得更聪明,爸爸妈妈把金纸贴在了如来佛祖的胸口,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接着,圣僧给我们讲了平安语,还给我们泼了圣水。拜四面佛使我很开心,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我最爱我的暑假。
这篇习作有丰富的内容、通顺的语言和属于孩子自己的认知思考,从三年级水平来说,写得很好了。但总体上也给人一些杂乱的感觉,这是因为:第一,涉及内容太多,而其中很多是一两句介绍,这不免有堆砌的感觉;第二,形象的表达少了,说明的表达比较多,所以通顺的语言还少了点生动趣味。如果要让习作变得更好,则需要在集中表达上下点功夫。比如,写台湾的美丽,就集中在美丽的印象上,找那么一两处详细写,将美丽的模样多写一点出来,其他的,比如人多啊,水倒流啊,树倒了,如果找不出美丽的一面,就不如不写,这样,整体的杂乱感就不会出现了。另小作者也要注意修正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错误,让文章更上一层楼!
孩子有优秀的条理,语言也很实在,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