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河北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4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要选可食的果实,又要选不可食的果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______。
A.变式法
B.比较法
C.直观法
D.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A
B
C
D
A
[解析]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保留了果实的本质属性,而舍弃了果实“是否能食用”这一非本质属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规定始出于__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B
C
D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始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D。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指的未成年人是指______。
A.未满15周岁的公民
B.未满16周岁
C.未满17周岁
D.未满18周岁
A
B
C
D
D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的期限是自撤销之日起______。
A.2年内
B.3年内
C.4年内
D.5年内
A
B
C
D
D
[解析] 《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 在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劳动用工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发生的法律责任属于______。
A.刑事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行政法律责任
D.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A
B
C
D
B
[解析]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通常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从当前的法律实践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民事责任主要是违约民事责任。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法人,会经常参与各种民事活动,如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工、教师聘任等,往往要与其他主体签订各种合同,发生各种民事性质的法律责任。在出现法律纠纷时,可以要求追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请求民事赔偿。所以本题选B。
6. 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是______。
A.教育法
B.部门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行政规章
A
B
C
D
B
[解析]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解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所以本题选B。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______。
A.育人为本
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
D.改革创新
A
B
C
D
D
[解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8.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由我国近代教育家______提出来的。
A.蔡元培
B.陶行知
C.晏阳初
D.陈鹤琴
A
B
C
D
D
[解析]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______。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A
B
C
D
D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0.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______。
A.传承人类文明,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B.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
C.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D.促进学生认知和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
A
B
C
D
B
11. 以下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的是______。
A.接受进修培训
B.日常教学反思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与合作
A
B
C
D
A
[解析] 接受进修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形式促进发展,它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2. 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______。
A.职前与职后结合
B.课内与课后结合
C.热情与兴趣结合
D.工作与休闲结合
A
B
C
D
A
[解析] 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职前与职后结合。
13.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影响
C.教育制度
D.教育环境
A
B
C
D
B
[解析]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均不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故选B。
14. 我国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__。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A
B
C
D
B
15. 对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
A.科技水平
B.文化传统
C.政治经济制度
D.生产力水平
A
B
C
D
D
[解析]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16. 如果一个数学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水平,那么这个测验就是______。
A.低效度的
B.低信度的
C.低难度的
D.低区分度的
A
B
C
D
A
[解析] 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简单地说是指一个测验的准确性、有用性。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水平,不能体现出测验的有效性,也就是测验的低效度性。
1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的良好师生关系是______。
A.爱生尊师
B.教学相长
C.心理平等
D.民主平等
A
B
C
D
B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______。
A.为了提高办学水平
B.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C.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D.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A
B
C
D
D
19.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了解和研究学生
A
B
C
D
A
20.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更多地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多的面向当下的社会生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反对脱离实际的说教”的教育家是______。
A.杜威
B.赫尔巴特
C.赞科夫
D.布卢姆
A
B
C
D
A
[解析]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经验为中心开设课程。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1. “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践锻炼法
D.自我约束法
A
B
C
D
B
22. 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是______。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课件直观
D.言语直观
A
B
C
D
D
23. 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的类型不包括______。
A.消极型
B.对抗型
C.安静型
D.积极型
A
B
C
D
C
[解析]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积极型课堂教学气氛、消极型课堂教学气氛和对抗型课堂教学气氛。
24. “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______。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全面性
C.观察的准确性
D.观察的创新性
A
B
C
D
B
[解析]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25.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______。
A.复式教学
B.开放教学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A
B
C
D
C
[解析]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26. 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学习动机属于______。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C.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A
B
C
D
D
[解析]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构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27.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______。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A
B
C
D
D
[解析] 四个选项均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可知是“有领导的认识”。
28. 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______。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
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
A
B
C
D
C
[解析] 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这种认知活动借助内部言语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并且一环扣一环,仿佛自动化地进行着。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是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
29. 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属于______。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A
B
C
D
B
[解析]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解出一道难题属于理智活动过程。故选B。
30.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______。
A.教师上课的心情
B.教学环境的好坏
C.教学报酬的多少
D.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A
B
C
D
D
[解析]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包括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______。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A
B
C
D
ACD
[解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 讲授法的具体形成可分为______。
A.讲述式
B.讲解式
C.讲演式
D.演示式
A
B
C
D
ABC
[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3. 中小学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
A.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B.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
C.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D.懂得教育规律
A
B
C
D
ABCD
[解析]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4. 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______。
A.记住一个人的名字
B.用一个词语造句
C.幻想成为“蜘蛛侠”
D.荡秋千
A
B
C
D
B
[解析]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5.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属于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的因素为______。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A
B
C
D
D
[解析] 归因是人们对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维纳对这些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将原因归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有运气和外界环境。
三、多项选择题
1.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______。
A.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A
B
C
D
BCD
[解析]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素养。
2. 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______。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A
B
C
D
ABCD
[解析] 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3. 下列描述中,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______。
A.学不躐等
B.学而时习之
C.不陵节而施
D.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A
B
C
D
ACD
[解析] 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巩固性原则;“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出自《孟子·尽心上》,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才能逐渐通达;“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陵节而施”指的是不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进行教育,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4. 奥苏伯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有______。
A.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B.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C.学习者必须成绩优秀
D.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的认知结构
A
B
C
D
ABD
[解析] 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三个,即学习材料本身的逻辑意义;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做适当的认知结构。
5.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______。
A.先进的教育理念
B.良好的教育能力
C.一定的研究能力
D.广博的文化知识
A
B
C
D
ABC
[解析]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6. 场独立型的人具有哪些特点?______
A.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B.多采用细节性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善于抽象思维
A
B
C
D
ACD
[解析] 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型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型的人在认知领域中显示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型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7. 看了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祝福》,头脑中出现一个旧中国深受多种压迫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这种现象属于______。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A
B
C
D
BC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看了小说《祝福》,头脑中出现祥林嫂的形象,就是根据词语的描述产生的新形象。此外,再造想象属于有意想象,故本题答案选BC。
8. “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______。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A
B
C
D
BC
[解析] “怒发冲冠”是一种激情的表现,属情绪情感过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属意志过程。
9. 学习策略包括______。
A.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计划策略
D.元认知策略
A
B
C
D
ABD
[解析] 学习策略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10. 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分别是______。
A.依从
B.醒悟
C.认同
D.内化
A
B
C
D
ACD
[解析]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三、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