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1. ______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______教育。
3.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______、______和______。
4. 校园文化从其形式上可以分为______、校园物质文化和______。
5. 收集学生在某一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和评价方式,称为______。
7.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______。
8. 1924年,__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由______、课程计划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10. 奥苏贝尔等人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______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11.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
12. 所有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成果。
3.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4.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5. 简述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阐述课程及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1)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2)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课程改革因此应提高到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竞争能力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2.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1)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练习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操作活动速度会加快,准确性提高。而且,操作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之后逐渐减慢。但也存在成绩进步先慢后快或在练习中一直均匀发展的情况。
(2)在练习中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及时进行反馈。首先,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其次,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再次,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再次,练习方式多样化;最后,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④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3分)
1.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