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简要说明社会研究中理论模型各种表述方式的优缺点。
变量结构图示法的优点:一是可以包含许多变量,二是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其主要缺点在于它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坐标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问的变化情况。其缺点是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问的复杂关系。
公式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其缺点是往往只能包含少数的变量。
2. 简述系统抽样的具体实施步骤。
假设要从一个900人的总体中,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一个150人的样本。
首先,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任何随机的起始点都可以。假设在抽样框上戳中的随机起始点为548。
其次,计算抽样间距。抽样间距(k)是由总体规模(N)与样本规模(n)之比决定的:

抽样间距为6。有时总体规模不是样本规模的整数倍,如样本规模为70,抽样间距12.86,这时抽样间距k可取最接近

的整数13。
最后,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等距抽样是指从起始点每隔一个抽样间距,抽取一个元素。本例中,从随机起始点548开始,每隔6个人抽取一个人,选人样本的号码依次为554,560,566,……,当数到896时,还没抽够样本规模要求的150人。这时就需要将抽样框的末位号码与首位号码相接,然后再接着抽取2,8,14,20,……,直到再次遇到开始点548为止。
3. 社会测量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化?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物的概念的含义经常是模糊不清的。例如,说“某人有文化”,其中“文化”概念的含义就不够清晰,既可以理解为这个人是识字的,也可以认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概念无法为测量对象提供完整准确的说明。因此,为了满足测量的要求,就必须对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如智商、偏见、失范和异化等,它们源于观察,但在现实中,又观察不到明确的对应物,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4. 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有哪几种?
主要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表面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测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是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在测量那些人们比较容易理解,或容易达成共识的概念时,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就越高。可见内容效度实际在检查由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概念定义往往会包含多个维度或层面,具有内容效度的测量工具应该是所有层面的代表。
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又可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四、论述题1. 试析经验归纳原则和演绎推理原则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1) 经验归纳原则。与自然科学一样,现代社会科学也是建立在经验归纳基础上的。所谓“经验归纳”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累积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人们自发地运用着归纳原则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近代自然科学遵循归纳原则,强调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要建立在对经验观察并进行归纳的基础之上。现代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也强调对社会的认识应该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归纳而得出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性概括。在社会研究中遵循归纳原则的最大好处是保证研究结论能够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并且能够通过众多经验观察的归纳而为建立普遍性命题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常常无法观察到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所有情况。因此,仅靠归纳法来得出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概括是具有缺陷的。
(2) 演绎推理原则。演绎推理是指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的命题。在演绎推理中,新命题的真实性(即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由原有命题真实性来保证的。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也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中。在社会研究中演绎推理主要应用于两个过程中。其一是在对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命题进行经验检验之前,需要从这个抽象命题推演出一个或多个能够在经验中加以检验的命题。其二是将经过检验为真的普遍性理论推演到具体的事例上,以使社会研究的结论能够指导具体工作。然而,在社会研究中演绎法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也不能检验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程度。因此,在社会研究中要同时采用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通过归纳逻辑去检验命题的真实性,而通过演绎逻辑去提供对普遍性命题进行经验检验的条件,并且将经过检验的命题扩展到更广泛和具体的应用领域。
2. 测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五、应用题1. 请根据提示,完成理论检验的步骤及每个步骤应该完成的任务。
理论检验的步骤:
______。例如,由于流动和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工业是扩大家庭减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______。比如,根据上述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下列一组命题:
第一,一个国家越工业化,其家庭结构就越倾向于核心家庭化;
第二,在任何国家中,农村地区扩大式家庭结构的特征强于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第三,因工作而迁移的人,比那些没有迁移的人,与扩大式家庭的联系更弱。
____________。
例如,将“工业化”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等。
____________。
比如,对于上述假设,我们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理论检验的步骤]
(1)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例如,由于流动和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工业是扩大家庭减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2) 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比如,根据上述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下列一组命题:
第一,一个国家越工业化,其家庭结构就越倾向于核心家庭化;
第二,在任何国家中,农村地区扩大式家庭结构的特征强于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第三,因工作而迁移的人,比那些没有迁移的人,与扩大式家庭的联系更弱。
(3)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这一步即是将命题操作化为假设。如前所述,假设是有关变量问关系的尝试性陈述,这些变量是经验可测的。理论检验的这一步包括操作化的全部任务,即决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可直接观察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可检验的词句重述这些命题,我们也才能清楚地知道需要观察什么。例如,将“工业化”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等。
(4) 收集有关的资料。即根据操作化以后的命题,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访问的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比如,对于上述假设,我们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5) 分析资料。即看有多少证据支持可检验的命题,有多少证据支持概念化的命题,又有多少证据支持原来的理论。
(6) 评价理论。研究完全支持原始理论的情况很少,研究结果通常是含糊的和冲突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得到支持,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没有得到。正是这些含糊和冲突促使我们去思考、修正和发展我们原来的理论,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当我们企图理解这些与原始理论不一致的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又一次开始了理论建构的工作。即我们从已取得的观察中重新概括出与原始理论不同的新的理论(即修正的理论)。而要确认这种修正的理论,同样需要接受严格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