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1.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______、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六个步骤。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其中“两基”是指______、______。
5. 考试中高水平的学生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得低分,说明该测验题目质量指标中的______高。
6.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______和______。
7. 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是______。
8. 我国监护人的设立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方式。
9.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______为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师生、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的。
10. ______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三、判断题1. 教师教育就是师范教育。
对 错
B
[解析] 教师教育还包括人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的自我教育等。
2.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 错
B
[解析]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对 错
B
[解析] 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整套互动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教师的教。
4. 课程计划就是对教学的全面安排。
对 错
B
[解析] 除了对教学的安排,课程计划还包括对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的安排。
6. 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
对 错
B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7. 班级就是班集体。
对 错
B
[解析]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之间有着本质差别。
8.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对 错
B
[解析]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10.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对 错
B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1.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这说明同时进行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对 错
B
[解析] 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12.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稳定性,并且有高低、好坏之分。
对 错
B
[解析]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学习风格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并且无高低、好差之分。
13. 埃里克森认为6~11岁的儿童,其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对 错
B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6~11岁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培养信任感是0~1.5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
15. 理想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对 错
B
[解析]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16. 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完整性。
对 错
B
[解析]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17. 道德是心理现象,品德是道德社会现象。
对 错
B
[解析]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
19. 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就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对 错
A
[解析]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思维比常人活跃,因此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
20. 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对 错
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试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②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③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④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它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 试述引起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原因:(1)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填鸭式教育。(2)家庭教育的不当。(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
对策:(1)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3)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
1. 今年秋季开学后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力测验”的事件就时有发生。家住在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女士反映:她和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他们的女儿一直是由外祖父母领管。由于女儿没有上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就直接进入小学学习了,所以入学后对学校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女儿生性文静,这下就更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了。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班主任的说法正确吗?请用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影响人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3)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智商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由于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班主任老师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还可能对孩子心灵的发展造成伤害。